【中文字幕】C4D基础建模教程
(仅记小技巧)
O 键:摄像机以对象为中心
shift+选择标签,可以看到多个标签下的信息
窗口右上方
- 搜索功能
- 锁:锁住对应对象的属性面板
- 眼睛:能同时选中同一属性的对象
绿勾前面的点
- 上面的点表示在预览视图中可视(绿,或隐形(红
- 下面的点表示在渲染(输出)视图中可视(绿,或隐形
C4D允许重名,不会给出任何提示或警告
数字合成技术与制作
也就是AE
色彩原理与基本调色工具使用
待总结
使用Colorfiness 调色
- 待总结
Magic Bullet Looks调色插件的应用
- 待总结
视听语言
(简)
视觉媒介——画面
镜头
- 标准镜头(不关键,不记)
- 长焦距镜头(不关键,不记)
- 广角镜头(不关键,不记)
- 关系镜头
又称为场景主镜头,交代镜头或整体镜头。一般以全景系列镜头为主。一般起到交代时间,地点,气氛,校色,关系,规模,环境等作用。 - 动作镜头
又称为局部镜头,小关系镜头,叙事镜头。以中近景和近景为主。以角色对话,面部表情,拍摄主题的动作内容为主。 - 渲染镜头
大部分是环境和景物,很少出现人物的镜头称之为影片的渲染镜头,也叫空镜头。多用来减弱叙事效果,调整情绪,调整视觉,强调风格等。
景别
- 远景
功能性景别,表现范围和广度,交代和展示空间,以空间景物为拍摄对象。多用于抒情,引发观众想象和联想,完成情绪和情感的表达 - 全景
又称人物全景,既能展现人物的外貌,动作,又能交代出人物所处的环境,信息丰富 - 中景
叙事性非常强的功能性景别。既能交代环境,也能表现人物的形态和表情以及人物之间的交流关系。一般比较中性,平稳,客观,缺少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比较沉闷。 - 近景和中近景
经常被用来细致地表现人物的面部神态和情绪。 - 特写
将局部放大,强调,以造成强烈的视觉艺术效果。 - tip:景别越小,单个画面传递的信息量越少,需要的时间越短。
构图
主体位置
- 一般位于画面几何中心,即中央或黄金分割点上,或引导的画面兴趣中心的位置,并通过场面调度和前后镜头调度加以突出。
突出主题的对比方法
- 画幅面积对比
- 布光影调对比
- 人物动静对比
- 根据几何中心(画面正中间)构图
使画面产生对称,均衡,庄重感和形式感;又容易使画面显得呆滞 - 根据视觉中心(黄金分割率的四个点)和趣味中心(以被摄的动作,表情等为中心吸引观众注意)构图
对比方式
- 色彩对比
- 线条对比
- 运动方向对比
- 动静对比
- 框中框的优势引导
- 集中
隐喻性的构图
位置
- 中央
在中央部分的主体具有支配感和权威性 - 顶端
表现权力,威望和雄心壮志,表现权威人物,显示神圣的气氛 - 边缘
显得不重要,常用于表现受到挤压,排斥,渺小而无助的形象 - 下方
具有从属,脆弱和无力的特性
- 中央
- 对称性构图
画面中上下,作业视觉元素的分量形成相对称的形式,而给人稳定,安定,庄严和谐的感受,但也会形成压抑,缺乏生趣的氛围 - 视觉重量原则
人眼首先观察或着重观察的内容视觉重量较重,反之视觉重量较轻
面积大的部分视觉重量重于面积小的内容
机位及角度
机位改变的三种情况
- 改变摄影机的位置
- 不改变摄影机的位置,但换用不同的镜头
- 摄影机位置不变,同一镜头的变焦摄影或运动摄影
拍摄方式
- 固定摄影
- 移动摄影
- 推镜头
介绍环境,有利于引导观众视线,突出被摄主题;也善于表现人物的情绪和感受;推的速度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 拉镜头
把被摄主体还原到环境中- 表现无力的,孤独的,失落的感觉
- 与俯视的角度结合,表达出壮丽的,成就的,赞颂的感觉
- 产生疏离感,常被作为一个段落,或影片的结束
摇镜头
由起幅,过程,和落幅三个部分构成,表达的重点在落幅上- 转换被摄主题,表述场景中的景物;有利于表现主体运动过程,变化及细节变化
- 快速摇镜头形成甩摇的效果,使画面更动感,时尚
跟镜头
有前跟,后跟两种形式
能保持被摄对象运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后跟有一种跟随感,有利于观众跟随被摄主题感受被摄对象的节奏和内心情绪
- 前跟常见于MV和广告,有利于被摄主体与镜头互动,交流感强
拍摄角度
- 决定了画面上形象主体的轮廓和线性架构,决定了画面的光影结构,位置关系和感情倾向
客观镜头
- 不带有明显的导演主管色彩,也不采用剧中角色的视点,而是采用普普通人观看事物的视点
主观镜头
- 表示片中角色观点的镜头,摄影机代表角色的双眼
水平方向
正面拍摄
- 有利于表现被摄对象的正面特征以及横向线条,可以看到人物完整的面部特征和表情动作
- 有利于表现被摄主体与观众的交流
- 容易显示出庄重稳定,严肃静穆的氛围
侧面拍摄
- 往往用来勾勒物体的轮廓线,强调动作线,交流线的表现力,有利于表现人或事物的动作姿态
- 清楚地交代动体的方向性和事物之间的方位感,并兼顾对象的活动以及平等关系
斜侧面拍摄
- 可以弥补正,侧面结构形式的不足,消除画面的呆板
- 有利于使相互联系的事物分出主次关系,表现空间透视感和物体的立体感
背面拍摄
- 不确定性(使主体视线前的事物成为画面的主要对象,将主体与背景融为一体,由于观众不能之间看到被摄主体的面部表情,故画面具有一种不确定性,给观众积极思考和联想的空间,可以引起观众的好奇心和兴趣)
- 表现人物在特定情景下难以表现的心理状态
- 恐怖片里,为了渲染恐怖效果,经常使用手持镜头背面拍摄,使原本简单的场景顿时显出了恐怖的氛围
垂直方向
平摄
- 被摄主体不容易产生变形,画面结构稳定,感觉公正,客观
仰摄
- 带有较强的抒情色彩,有利于强调被摄物体的高度,气势以及动作的视觉冲击力
- 表示赞颂,胜利,高大,敬仰,庄重,威严
- 距离感和透视感(夸大了画面前景,压缩了背景,可以增强人物与环境的空间联系,制造强烈的距离感和透视感)
- 模拟某个人物的视角,传达特殊的主观情绪效果
俯摄
- 常用来表现场景的整体氛围和宏大的气势
- 根据特定情景呢,使人物压缩变形,产生萎缩,矮低的视觉效果,造成一种情绪上的压迫感;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阴郁,悲伤的氛围
顶摄
- 强调被摄对象之间的关系,地面上各种线条,使画面富有图案形式美感
- 常在交代环境时使用,产生舒缓的效果
- 暴力,恐怖的环境中
光线
- 光的强度
光的方向
正面光
- 顺光的概念
顺光不应过多地用在人像拍摄中,因为正面直射的光会消除面部的一切影子,使得面部趋于平面化,所以又叫平光
- 顺光的概念
侧面光(正侧光,全侧光
- 侧光
一般用在人物摄影的造型上。表现出皮肤的质感,更容易刻画出面部的棱角,能够让人物的面部呈现立体效果 - 前侧光用于拍摄人物肖像时,经常可以产生一种被称为“伦勃朗三角光”的光线效果
- 正侧光强调明暗对比的特殊光线。被摄体一面处于强光之中,另一面则完全处于阴影之中,最适合用来表现被摄体表面的质感
- 侧光
- 侧逆光
逆光
- 逆光
有雾蒙蒙的感觉,并形成暖色调。但是会形成一层浓重的光雾,显得影像不通透,可以降低影调来让光雾消散
降低影调除了会让画面更加通透,同时还可以表现出绚丽的色彩
- 逆光
顶光,脚光
- 顶光
易造成眼窝处阴影,逆光的顶光可勾画轮廓,还可兼做发光 - 脚光
属于特殊效果光,拍摄反面人物用,有时用于局部加光或作装饰光
- 顶光
光的色温
- 光色的尺度
自然光
- 日出之前日落之后自然光色温很高,颜色冷艳迷人,但是光线强度很低,有着一种神秘的气息,表达对即将开始的黎明的一种希望
- 日出日落时的光色温很低,光线温暖柔和,因为光线强度低,所以是拍摄太阳的最好时刻
- 白天的光线色温居中,不会给景物染上任何颜色,强度也是最强的,最容易拍出缤纷的颜色
- 阴天光线强度不会很强,柔和的光,形成一种和谐的气氛
场景光
- 光源复杂
- 强度不强
- 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人造光
色彩
色彩的基本特性
色相
- 指能够比较确切地表示某种颜色色别的名称(玫瑰红,桔黄,柠檬黄,钴蓝,群青,翠绿
- 和色彩的软硬感几乎无关
纯度
- 指色彩的纯净程度,表示含有色彩成分的比例(有色彩成分的比例越大,则色彩的纯度越高;有色彩成分的比例越小,则色彩的纯度越低
明度
- 指色彩的明亮程度
- 同一色相不同明度
如同一颜色在强光照射下显得明亮,弱光照射下显得较灰暗模糊;同一颜色加黑或加白掺和以后也能产生各种不同的明暗层次 - 各种颜色的不同明度
每一种纯色都有相对的明度,黄色明度最高,蓝紫色明度最低,红,绿色为中间明度。色彩的明度变化往往会影响到纯度,如红色加入黑色以后明度降低了,同时纯度也降低了;如果红色加白色则明度提高了,纯度却降低了 - 明度高的色彩使人联想到蓝天,白云,彩霞以及许多花卉还有棉花,羊毛等;产生轻柔,漂浮,上升,敏捷,灵活等感觉
- 明度低的色彩使人联想钢铁,大理石等物品,产生了沉痛,稳定,降落等感觉
- 明度越高感觉越软,明度越低则感觉越硬,但白色反而软感略微不同;明度高,纯度低的色彩有软感,中纯度的色也呈柔感,因为容易使人联想起骆驼,狐狸,猫等好多动物的皮毛
- 高纯度与低纯度的色彩都具有硬感,如果它们明度又低则硬感更明显
色彩在影片中的运用形式
- 暖色
人们见到红,红橙,橙,黄橙,红紫等色后,马上联想到太阳,火焰,热血等物象;产生温暖,热烈,危险等感觉 - 冷色
见到蓝,蓝紫,蓝绿等色后,则很容易联想到太空,冰雪,海洋等物象,产生寒冷,理智,平静,忧郁等感觉 - 中性色
绿色和紫色是中性色,黄绿,蓝,蓝绿等色,使人联想到草,树等植物;产生青春,生命,和平等感觉
- 紫,蓝紫等色
使人联想到花卉,水晶等稀贵物品,故易产生高贵,神秘的感觉 - 黄色
一般被认为暖色,使人联想起阳光,光明等;也有人视为中性色;柠檬黄偏冷,中黄感觉偏暖 前进感与后退感
- 一般暖色,纯色,高明度色,强烈对比色,大面积色,集中色等有前进感觉
- 冷色,浊色,低明度色,弱对比色,小面积色,分散色等有后退感觉
兴奋与沉浸感
- 影响最明显的是色相
- 红橙黄等鲜艳而明亮的色彩给人兴奋感
- 蓝,蓝绿,蓝紫等色使人感到沉着平静
- 绿和紫为中间色,没有感觉
- 高纯度色有兴奋感,低纯度色有沉静感
色调在影片中的运用形式
- 一种色调贯穿整个影片
- 一种色调贯穿一个段落
- 一种色调贯穿一个场景
- 一种色调贯穿一个镜头
- 暖色
色彩的功能
- 是人物心理和情绪的外化
- 可以传达影片的内在主旨,延申和拓展主题
- 具有象征的作用
- 黑白与彩色的对比,常常带来更加丰富的意义
轴线(上)
- 指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和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一条假象的直线或曲线
- 又称为关系线,运动线,180度线
- 轴线规则
在用分切镜头拍摄同一场面的相同主体时,总方向限制在轴线的同一侧。如轴线是直线,各拍摄点则应规定在该线同一侧的180°范围内 - 轴线的核心是视线,其构成无论在何种条件,关系,位置下,都是以人物的视线关系为走向
轴线关系
1.方向轴线- 被摄对象静止不动时,通过其目光看向某一物体,两者视线之间形成的虚拟线就是方向轴线
- 人或其他主体运动时,运动方向与目标之间形成的轴线,在电影或电视的拍摄中,被摄主体的运动方向,运动路线或轨迹称为“运动轴线”
- 人物之间进行对话交流时,在两人之间会形成一条轴线,这种轴线叫关系轴线。关系轴线的确定重点在于要掌握好拍摄场景中被摄对象的位置关系
- 尽量同时遵循
- 关系轴线(可越)<运动轴线(不可越)
轴线(下)
合理越轴的方法
利用主体的运动越轴
- 在两个运动方向相反的镜头中间,插入一个主体运动路径改变的镜头
- 在表现两人对话产生跳轴的两个镜头中间,插入其中一人向对方走去或者走到对方另一侧的画面,就可以使镜头顺畅转换
利用主观镜头合理越轴
- 把主观镜头插入两个主体位置颠倒的镜头中间,以画面中人物的视线去引导观众感受事物,从而缓解跳轴的感觉
- 在主体向相反方向运动的两个镜头中间,插入一个人物视线变化的镜头
- 利用运动镜头合理越轴
利用中性镜头(骑镜头)合理越轴
- 画面中运动的主体迎面而来或背向而去,把中性镜头插入主体向相反方向运动的镜头之间,可以减缓相反方向运动的冲突感
利用特写镜头合理越轴
- 插入一个突出局部或人物情绪反应的特写镜头,可以暂时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从而缓解反方向运动带来的冲突感
插入远景镜头合理越轴
- 在远景或大远景中,运动主体动感不明显,因此在两个速度不是很快的反方向运动的镜头之间,插入一个远景或大远景镜头,更能帮助我们实现合理的越轴
利用空镜头合理越轴
- 空镜头当中没有人物关系,自然也就没有视线方向,所以在越轴之前加入一个空镜头
- 注意该空镜头一定是本叙事空间的空镜头
- 此刻空镜头能够帮助我们缓解视线关系,转换人物空间,调节镜头节奏,调整叙述段落
多轴线越轴
- 如果既存在关系轴线,也存在运动轴线,通常选择关系轴线跨过运动轴线去进行镜头调度
强行越轴的案例
- 表达特殊环境下的特殊含义
场面调度
- 场面调度的概念
(字太多懒得打
- 演员调度与镜头调度
场面调度的类型
纵深场面调度
- 利用一个镜头内的景别,构图,光影,色彩,环境氛围,人物动作等造型因素变化,加强这个镜头的思想含义和叙事功能
重复性场面调度
- 一般指重复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相同或相似的演员调度和镜头调度
- 多次重复可以起到强调,突出某种事物特殊含义的作用
- 不仅可以让观众加深印象,造成情绪上的冲击,还能使之由情向理转化,使观众参与剧情,进入思考,获得超越画面本体的新的认识
- 对比性场面调度
象征性场面调度
- 寄托寓意,象征某种事物内涵的隐喻
- 留下“空白”和“余地”,让观众去联想和填充,从而达到象征的目的
- 慎重使用,过于牵强或生涩会令人费解;过于直白会令人感到索然无味,失去了象征的意义
场面调度的作用
- 刻画人物性格
- 揭示人物心理活动
- 渲染环境气氛
- 哲理寓意
- 营造特殊的意境(主要指通过银屏形象表现出来的情调与境界
视听语言
(繁)
镜头
- 照相机的原理及结构
背景范围与希区柯克变焦
- 长焦镜头
成像较大,背景较小 - 广角镜头
同等大主体,背景较大 - 希区柯克变焦
拍摄距离拉远,焦距加长 - 反向希区柯克变焦
拍摄距离变近,焦距向广角推移,背景范围小
- 长焦镜头
不同类型的镜头
- 长焦
- 标准
- 广角
- 移轴镜头
光圈与镜头的选择
- 焦距
影响镜头成像的特点和影像范围大小
纪实报道采访——变焦镜头
对影像要求高——定焦镜头
拍摄人像(85mm-135mm定焦
拍摄风光(广角定焦
拍摄纪实(35mm - 光圈
控制镜头纳入光线的量
f系数=口径/焦距(口径越大,系数越大,焦距越小,系数越大
- 焦距
景深
控制景深的要素
- 镜头焦距
焦距越长,景深越小
小景深人像(长焦 - 光圈口径(比改变焦距更容易
光圈越大,景深越小 - 拍摄距离
拍摄距离越近,景深越小
- 镜头焦距
超焦距
- 景深表,调焦环
看不懂。。。 - 景深表控制法=超焦距景深控制法
- 景深表,调焦环
机身
照相机机身结构
- 快门
控制曝光时间长短的机械结构
是曝光时间长度的一个统称
- 快门
- 快门的造型作用
- 照相机的基本类型
- 摄像机的结构类型
曝光
- 正确曝光的标准
- 曝光要素
- 感光度
用光
- 正面光与侧面光
- 侧光与侧逆光
- 逆光
- 顶光与底光
主体
是画面内容的主要体现;是画面内容的结构中心
突出主体的方法
- 居中偏右(黄金分割点,画面的2/3处
- 主体在亮处,辐体在暗处(明暗法
- 对焦到主体(虚实法
- 借助陪体或其他画面中的表现事物来引导观众的视线去关注画面的主体(视线引导法
- 曲线和直线的对比(线条对比法
- 主体和背景在色彩上有对比(色彩反差法(色彩对比法
背景
处在画面主体背后的景物
作用
- 交代主体所在环境
- 交代主体身份特征
- 丰富画面构图
- 信息引领
- 减少对主体的干扰
- 情绪渲染的重要手段
注意
- 选择与主体有着紧密关系的环境特征的背景
- 背景本身不能够干扰到主体的形象
- 背景本身是画面层次的重要保障
- 背景是情绪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 虚化背景(减少画面层次
陪体
与主体有着紧密关系的对象,帮助主体完成意义的表达
作用
- 帮助主体揭示主题(单镜头叙事
- 均衡画面
- 渲染气氛
- 对画面内容的补充
- 主陪体可以互换
前景
镜头前面最靠近镜头的景物
- 位置(四边/角,实/虚像,框形/遍布画面
功能
- 视觉冲击力(近大远小的视觉夸张
- 装饰功能
- 视觉引导功能
- 内容提示功能
- 遮挡功能
色调
画面整体的色彩基调;视觉刺激知觉的感知影响
作用
- 对主题表达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隐喻功能
- 形成画面的形式美感
- 对于画面的情绪的影响
- 形成时空的有效调度
- 形成情绪的有效引导
线条
形式要素的体现
按线条类型划分
- 直线条
- 曲线条
- S形线条
按字母样式划分
- L型线条
- S型线条
- 三角型线条
作用
- 辐射型线条
形成发散感/汇聚感
- 辐射型线条
- 曲线条
打破直线条的机械美感,带来更加生动活泼的画面感受
对角线构图:线条的布局
- 可以放入大于画面的被摄主体
- 斜线构图:灵动感
- S型构图
拓展了画面空间感
三角线条构图:画面稳定
- 纵深感
- 画面平衡
- 创造灵动感与稳定感的平衡
- 环形构图(O型构图,涟漪
带来画面的集中感/发散感
- 一字型构图:明显纵深感
形式上较为呆板
从音乐到影像
电影与音乐
- 无声电影与现场音乐
- 电影配乐单
- 电影音乐发展历程的重要时刻Ⅰ
- 电影音乐发展历程的重要时刻Ⅱ
- 电影音乐发展历程的重要时刻Ⅲ
- 音乐的要素
(以上都没啥可记的)
印象从音色建立
铜管
特点
- 明亮,有力度
表现
- 表现英雄气概,铺垫出一种辉煌的色彩(星球大战
- 塑造阳光的,勇敢的少年形象(天空之城
木管
特点
- 平静,安详,让我们联想到宁静的树林,美好的田园风光
表现
- 美好优美(我的父亲母亲
- 梦幻甜蜜(天使爱美丽
- 使影片情感真挚缠绵(勇敢的心
弓弦
特点
- 非常具有歌唱性,往往特别适合演奏音乐的主题
表现
- 表现清晨,晨曦(天空之城
- 演奏主题,温和细腻,哀而不伤(辛德勒的名单
- (花样年华
- 主题音乐风格幽远(卧虎藏龙
弹拨
特点
- 使人感觉心弦被拨动
表现
- 美好的青春时光(那些花儿MV
- 轻松幽默,浪漫小资(午夜巴塞罗那
- 广袤的草原风光(断背山
键盘
特点
表现
- 旋律起伏,哀婉忧伤(假如爱有天意
- 简单质朴,赋于内涵(海上钢琴师
- 美好(燃情岁月
打击
特点
- 表现热闹场景,烘托高潮段落
表现
- 表现力度感(一代宗师
- (爆裂鼓手
电子
特点
- 表现科幻题材的电影
表现
- (盗梦空间
节奏推动进程
和声与色彩
- 大和弦:稳定,坚定
- 增和弦:茫然四顾
- 小和弦:阴暗
- 减和弦:悬疑
- 增加七和弦:色彩感更强,张力
织体
- 疏密厚薄
《辛德勒的名单》中一开场,音乐以收音机和舞场乐队演奏等若干段有音源音乐形式出场,展示了较强的客观性,推动了场景的更迭
- 疏密厚薄
故事世界的音乐
音乐在电影中的功能1
描绘景物
- 模仿手法
- 象征手法
时空联想
- 年代的更迭可以用音乐风格的变化来间接反映
- 渲染气氛
音乐在电影中的功能2
心理刻画
- 信息补充
音乐在电影中的功能3
音乐蒙太奇
- 《入殓师》中由大提琴独奏到多种乐器齐奏,配合画面主角在入殓师工作中一步步走向成熟,各走工作的场景与他在田野间拉大提琴的写意的画面交织在一起,意义非常明显
音画结合
- 主题音乐
音乐在电影中的功能4
引用经典
- 古典曲目/戏剧/歌剧
曲式基础
乐段及其内部结构(一)
乐段内部结构以及乐段、乐句、乐节、乐汇的划分
乐段
- 有一定长度(8小节左右)
-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乐句
- 有完满的终止(结束的两个和弦都是原位;旋律结束于主和弦根音旋律位置(调式主音))
乐句
- 具备一定的长度,一般为4小节
- 半终止或不完满的全终止
- 旋律,伴奏织体,和声节奏上的句逗标志
- 后一乐句在素材上的转折
乐节与乐汇
- 乐句次一级叫乐节
- 乐节次一级叫乐汇
- 乐句可能一气呵成,划分不出乐节与乐汇
乐段及其内部结构(二)
结构组合与动机
结构组合
- 周期结构组合
相同结构片段的组合(1+1,2+2,3+3 - 综合结构组合
分分和(1+1+2,2+2+4 - 分解结构组合
和分分(2+1+1,4+2+2
- 周期结构组合
动机
- 动机是一种音乐素材,但并不是所有的素材都能称为动机
- 常位于音乐的开头
- 可能不止一个
- 和声变奏
乐段的类型(一)
两乐句与三乐句乐段
两乐句
- 平行乐段
同头 - 对比乐段
没有同头
- 平行乐段
- 三乐句
第二句终止不完满
乐段的类型(二)
四乐句与多乐句的乐段;方整与非方整乐段
- 多乐句乐段(超过5乐句
方整or非方整(乐段是否方整是看乐句的小节数
- 方整(4+4,8+8,16+16
- 非方整(3+3,5+5,4+8
乐段的类型(三)
复乐段
- 一般为4个乐句
- 前半部分为半终止,后半部分为全终止
- 1-3同头,2-4变尾
扩展乐段
- 打破对称原则
- 在平行乐段的基础上,第二乐句结构长于第一乐句
- 三乐句如为同头的写法,也可能会形成扩展的结构(4+5+7
- 复乐段也可能会形成扩展的结构(4+4+4+6
- 常用阻碍终止(五级接六级,不完满终止或者属延长来扩展
缩减乐段
- 后乐句结构长度短于前乐句
- 不一定在平行乐段的基础上
乐段的重复
- 全部或某一部分的重复不改变乐段的结构性质
乐段的类型(四)
转调乐段
- 开始于一个调,结束于另一个调(首尾调性不一致
- 主调为大调,一般转向属方向调(C大调转G大调或e小调
- 主调为小调,一般转向关系大调或属方向调(C小调转降E大调(关系大调,G大调(属大调,g小调(属小调
离调
- 临时建立的,不会在上面长时间停留
- 通常发生在乐段内部
- 所用和弦一般为临时调性的属-主进行
- 会出现变化音(也许
转调方法
- 通过共同和弦进行转调
调性对置
- 常发生在新乐句的开始处
- 不需要共同和弦的过渡,直接从新调开始
Synthesizer V Editor
1.导入伴奏,确定节拍
2.根据大小调规律能快速画出音高线
3.一键输入歌词
4.根据人声唱歌特点画出音高包络
5.根绝人声呼吸规律画发声包络
6..根据小节内拍子的强弱画音量包络
7.导出人声,简单混音
2音高偏差(音调):改变音符声调。通过画此参数可以达到变调,气泡音,颤音的效果。
2颤音包络(颤音编辑,滑音编辑):画颤音用的
12响度(音量):往高处画音量高
12张力(亮度/力度):唱歌时的力度
1气声(气声):画高可以增加声音的颗粒感
1发声(无):改变咬字和发声
性别(亮度):声线
(1,2分别为两种调教方法所需)
与发音有关:VEL,OPE,XSY
与动态有关:DYN,BRI
与音色有关:GEN,BRI,BRE,CLE,XSY,GWL
与音高有关:POR,PIT,P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