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 心理咨询的概念

    • 心理咨询

      • 一种提供信息,析疑解惑,忠告建议的活动
      • 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
    • 心理治疗

      • 应用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采用治疗者与被治疗者间的相互反应与关系,从而治疗病人的心理、情绪、认知及行为方面有关的问题
  •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异同

    • 相同

      • 二者所采用的理论和方法常常是一致的
      • 在强调帮助来访者成长和改变方面二者是相似的
      • 二者都注重建立帮助者与求助者之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认为这是帮助求助者改变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 差异

      • 起源

        • 心理治疗发源于欧洲
        • 心理咨询发源自美国
      • 工作对象不同
      • 从业人员
      • 工作的侧重点
      • 工作目标
  • 心理咨询发展的影响因素

    • 职业运动的开展(1908年帕森斯创立了职业指导机构——波士顿职业局,1910年3月美国职业指导全国会议召开,20世纪30年代已心理测量为基础的职业咨询扩展到以人格为对象的学校、家庭、社会、学业及情感等方面的咨询)
    • 心理卫生运动的掀起(比尔斯(1876年生)18岁就读耶鲁大学时精神失常,三年后病愈,著《自觉之心》,1909年在纽约成立了美国第一个心理卫生领导机构——”美国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
    • 心理测量运动和个体差异的研究(1890年卡特尔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真正意义的心理测量——1905年比纳西蒙智力量表,一战新兵的测试甄选)
    • 一种非医疗的、非心理分析式的心理治疗模式的诞生(1942卡尔罗杰斯的《咨询和心理治疗标志着心理咨询新时代的到来》,扩张心理咨询的领域到人生的各个领域包括了变态行为问题)
    • 各种社会的、经济的因素促进了心理咨询的发展(二战退伍军人、民众需要心理咨询)
    •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运动的影响
  • 心理咨询流派的兴起与发展脉络

    • 第一思潮——精神分析疗法

      • 诞生于19世界末20世纪初,当时社会矛盾冲突极端剧烈。催眠术证明人的精神本质有非理性的一面,能量守恒定律和进化论思想对弗洛伊德影响深刻。弗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但是夸大性驱力的作用,把性失调和性压抑解释成一切神经症的原因,阿德勒用“摆脱自卑感的补偿作用”来代替性本能,创立了个体心理学,荣格把性驱力扩大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精神能量总和,创立了分析心理学。20世纪30年代,沙利文、霍妮、佛洛姆、埃里克森等人创立新精神分析学派。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伯恩构建和倡导交互分析疗法
    • 第二思潮——行为疗法

      • 20世纪初美国流行,30年代出现新行为主义,60年代行为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广泛应用心理咨询与治疗
    • 第三思潮——来访者中心疗法

      • 始于20世纪50年代,认为前者研究病人、动物,而应该研究人的积极方面。1974年罗杰斯将来访者中心疗法改为“以人为中心疗法”。同时有两个一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流派——完形疗法和现实疗法(存在主义)
    • 后起之秀——认知疗法

      • 20世纪50年代以后,20世纪60年代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咨询学派——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和贝克认知疗法
    • 东方疗法的代表——森田疗法

      • 20世纪初日本,森田正马

第二章

  • 心理咨询中的共同要素

    • 心理痛苦的共同性

      • 无法应对他自己及周围的人都觉得他能够处理的问题
      • 当事人心理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受到限制,他变得专注于自我,看不到长远目标,心境抑郁或焦虑
    • 各种咨询、治疗的共同要素

      • 信赖的关系
      • 咨询的设置
      • 咨询的原理
      • 具体方法
    • 各种咨询、治疗的共有功能(咨询为何区别与日常谈话)

      • 激起和维持当事人的获助期望
      • 唤起当事人的情绪
      • 提供新的学习经验
      • 增强当事人的“主宰感”或自我效能
  • 哪些人不适合作心理咨询或治疗

    • 问题的性质、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
    • 改变的态度和动机
    • 当事人的人格和个人特点
  • 咨询师的角色和功能

    • 心理咨询师是示范者
    • 心理咨询师是倾听者
    • 心理咨询师是支持者
    • 心理咨询师是支持者
    • 心理咨询师是“研究者”
    • 心理咨询师是督促者
  • 心理咨询设置的作用

    • 为了保障心理咨询顺利实施就咨询关系和心理咨询展开相关事项而进行的一般约定。

      • 是发现心理问题的工具
      • 是一种心理“治疗”技术
      • 有利于来访者的成长
      • 是保护咨询师的有效手段
  • 咨询时间设置的意义

    • 使咨询师与来访者都保持一种现实感
    • 对来访者的尊重
    • 易使来访者产生安全感
    • 时间设置是一种分离体验
  • 咨询收费设置的意义

    • 对咨访双方活动的制约方式和手段
    • 体现了来访者自我成长的动力
    • 咨访双方自我价值的一种体现
    • 有助于咨访双方在亲密感上保持恰当的距离

第三章

  • (一)心理咨询关系(上)

    • 心理咨询关系的特征

      • 独特性

        • 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者与每一来访者的关系都是独特的,与其他所有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比较也是独特的。不同于朋友之间,医生与病人、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子女、领导与群众的关系。它不是建立在社会交往的立场上的
        • 治疗关系完全是一种在特定的时间期限内,隐蔽的、具有保密性的特殊关系。它的密切程度和其深度超过了一般的社会友谊关系。没有任何威胁,气氛使来访者有安全感,保证其自我暴露和自我探索的进行,治疗者比任何人都更了解来访者
      • 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 咨询师要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只有这样,咨询师才能对来访者的情况有正确的了解,客观的分析,并尽可能地提出适宜的处理办法
      • 专业限制

        • 治疗关系独特性的限制。治疗关系强调来访者自己对他自己感到不满而要求取得这种帮助的。如果来访者在某一方面并不想求得帮助,或自己停止了来访,不应主动去找对方,否则这种关系就不平衡了
        • 一种可能性是来访者会认为对方如此热心是否另有想法,因此产生戒备心理;另一种可能性是当一个人不求助时,可能认为这不是自己的问题,或认为自己有能力处理此问题,此时对别人再好的办法或忠告也听不进去
      • 咨询关系的外部特点

        • 明确的目的性
        • 非强制性
        • 职业性
        • 人为性
      • 咨询关系的内在特点

        • 信任和理解
        • 情感联系
        • 工作取向
        • 承诺感
    • 心理咨询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 咨询关系有治疗作用

        • 积极的情绪体验

          • 咨询师的宽容、接纳、非评价和理解的态度有助于当事人自由的表达和探索情绪。
        • 提高自尊心

          • 良好的关系气氛使当事人对自己的看法更为积极
        • 提高自我效能感

          • 咨询师对待当时信任鼓励,以及相信当事人一定能改变的信念,会感染当事人,提高他的自我效能感
      • 咨询关系是其他改变因素的载体

        • “亲其师,信其道”
        • 当两人之间产生信任好感时,对对方的看法、观点更容易接受,对对方的要求更易依从,防御性、批判性会降低。
        • “吞下苦药后喝的甜水”
    • 心理咨询关系的作用机制

      • 以人为中心理论

        • 咨询关系的作用在于促进了当事人的自我探索,进而促进当事人的一致性(congruence)
        • 一致性指当事人的感受和体验、感受和体验在意识中的表征、以及当事人对它们的表达三者间的一致程度
        • 在罗杰斯看来,心理治疗的基本目标可以说就是促进当事人由不一致向一致的转化。咨询关系是有效心理治疗的充分必要条件
      • 社会影响理论

        • 心理治疗是一个态度转变过程,该理论将注意力集中于治疗中导致态度转变的那些因素,咨询关系是影响因素之一
        • 其中的两阶段模型认为,咨询关系通过增强咨询师的可信性,进而促进影响信息由咨询师向当事人的传递,以及促进当事人对信息的接受和吸收
      • 心理动力理论

        • 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代心理动力学治疗体系对于咨询关系之作用机制的看法:

          • 移情性的治疗者—当事人关系使得当事人早期的依附情况及当事人的内部工作模型(孩子对自己和他人以及对自己和他人关系的知觉方式和反应倾向)得以在治疗中显现,从而为分析治疗提供依据和方向
          • 咨询关系中的依恋成分为当事人提供安全感的体验,增进对治疗者的依赖,由此引起和促进不同方面的改变
    • 利用咨询关系促进当事人的改变

      • 透过关系来理解当事人

        • 让当事人获得新的“关系经验”
        • 利用关系催化当事人改变
    • 心理咨询的价值与价值干预

      • 价值预问题处理:

        • 咨询师应对自己的价值观有高度的自觉,对咨询中的价值问题有高度的敏感
        • 承认多元化价值取向存在的权利
        • 遵循一批有相对普遍意义的价值,如:尊重人的生命;关心弱者和无助者等
        • 原则

          • 侧重功能干预,避免内容干预
        • 价值的功能干预是引导当事人把自我探索集中于个人选择与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上,而不是由咨询师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来评判一个选择是否有价值。例如,帮助当事人澄清其价值追求,让当事人意识到自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帮助当事人明确自己的真实需要是什么;帮助当事人认识其价值观之间是否存在矛盾,认识价值选择和自己的需要之间是否存在矛盾或者不一致之处;让当事人领悟其价值观与行为和情感之间的矛盾及其后果,作出相应的改变等
      • 从干预的合法性来说,心理咨询无权干预当事人的价值取向;而从干预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来说,价值干预是既有必要又是必然的。以以人为中心咨询理论为例:个体之所以产生心理失调,是因为在当事人童年或以后的社会化过程中,在其与环境的互动中,由于需要得到他人的积极关注,便违心地或者未经消化地吸收了大量来自环境和社会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此后便苛刻地、僵化地按照这些标准来评价自己、要求自己。其实这些价值或者他运用价值的方式可能是违反他的本性(实现趋向)的,但他为了顾全自己的自我形象,会以无意识的方式压抑本性要求。这种压抑和冲突到了不可解决的时候就出现了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以人为中心的咨询师透过给当事人提供一种安无威胁的关系气氛,帮助当事人在自我探索中自悟到是什么在自己心里扼制着自己,帮助当事人自我中的“价值条件”减少,“无条件的自我关注”增加。而这个过程就是改变当事人原来的价值体系,以及自我评价的方式。
  • (二)心理咨询关系(下)

    • 1.咨询关系的影响因素: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真诚、尊重和温暖等(不用扩展)
    • 2.共情的定义及卡库夫共情的五层次划分

      • 共情

        • 指人在审美活动中无意识地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倾注在对象上,从而使对象具有了感情和美感
        • 就是咨询师体会当事人内部世界的态度和能力。
        • 感受当事人的私人世界,就好像那是自己的世界一样,但又绝未失去‘好像’这一品质——这就是共情……感受当事人的愤怒、害怕或烦乱,就象那是你的愤怒、害怕或烦乱一样,然而并无你的愤怒、害怕或烦乱卷入其中,这就是我们想要描述的情形
        • 本质上是有快感的,获得全能感、洞察人心
        • 原则上要进得去,还要出得来
        • 从当事人的角度,而不是咨询师自己的参考框架去理解

          • 尝试与当事人一同思考,而不是代替其思考。
          • 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一个多阶段过程。
      • 卡库夫共情的五层次划分

        • 水平一:没有关注当事人所谈的内容。

          • 帮助者在言语和行为上的表现要么未曾专注于当事人的言行表达,要么明显的心有旁骛,双方交流未能充分包纳当事人所表达的感受和体验。
        • 水平二 :对当事人语言信息有所反应,但没有关注其非语言信息和值得重视的情感因素。

          • 帮助者对当事人所表达的感受有所反应,但却忽略了当事人交谈中值得重视的情感方面。
        • 水平三:基本反映了当事人所表达的想法与感觉。

          • 在当事人的表达做反应时,帮助者的表达基本上可以与当事人的表达互换,因为它们在实质上是表达同一情感和意思。
        • 水平四:能够完全反映当事人的想法与感觉,包括稍微深一层的感受。

          • 帮助者的反应相对于当事人的表达明显的有所增加,甚至表达了比当事人自己所表达的更深一层的感受。
        • 水平五 :能够反映当事人未表达的更深层的想法与感觉,可以协助当事人觉察与体验先前无法接受或没有觉察到的部分

          • 帮助者的反应对当事人所表达的感受和意思作了重要增加,甚至准确地表达当事人自己所能表达的深几层的感受,与他最深层的感受息息相通。
    • 3.会谈中的非言语技巧:视线接触、身体语汇、其他非言语性技巧语气、语调、语速等(不用扩展)

第四章

  • 1.四种倾听技术的定义及目的:澄清、释义、情感反映、总结

    • 为准确而倾听:澄清

      • 澄清:在求助者发出模棱两可的信息后,向求助者提出问题的反应。
      • 目的:让求助者表达的信息更加清楚,并确认咨询师对求助者信息知觉的准确性。
    • 为理解而倾听:释义

      • 释义是对求助者的信息进行再编排。它包括有选择的注意求助者信息中的认知部分,并将求助者的主要想法用咨询师的语言表述出来
      • 强调求助者的表达的关键语词和想法是有用的。
    • 为理解而倾听:情感反映

      • 情感反映主要对信息的情感部分进行再编排。
      • 情感反映与释义的不同之处在于,情感反映要对信息加入情绪基调或成分,而这是释义反应所没有的。
      • 咨询师向求助者强调求助者所说的话,但是要不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运用完全一致或拥有等价情绪的词语反映给求助者,比如疯狂=愤怒=心烦意乱=生气
      • 目的:

        • 可用来鼓励求助者对特殊情境、人物或事件表达出更多的(积极或消极的)情感。
        • 帮助求助者控制情绪。
        • 减少咨访双方情绪冲突的可能性
        • 帮助求助者准确区分不同情绪感受
        • 促进求助者更愿意交流
        • 运用此技巧保持与求助者之间的情感共鸣
    • 总结

      • 在对求助者倾听一段时间(从三分钟到整次咨询或更久)后,在关键问题之中找出关联,并将它们准确地复述给求助者。
      • 主题代表着求助者想要讲述的东西,也是在咨询过程中应当给予关注的地方。
  • 2.使用倾听技术的理由

    • 倾听是非常有效的强化物
    • 倾听使咨询师有更多的机会在咨询后期对求助者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干预
    • 倾听会鼓励求助者承担起在会谈中进行话题选择并确定谈话焦点的责任
    • 良好的倾听&关注技巧为求助者提供了正确的社会行为的示范模式
  • 禁忌

    • 不礼貌

      • A.半听半不听 B.不看着对方,东张西望
      • C.始终没有回应 D.摆弄物品,抖晃四肢
    • 轻慢对方

      • A.继续自己的工作 B.中途接待他人
      • C.打电话 D.走来走去
    • 粗暴对待

      • A.插话打断 B.提问误导
      • C.过早评论 D.粗暴中止
  • 避免

    • 避免1:过多的自我暴露

      • 将来访谈话的焦点放在自己身上,来访者反而变成了倾听者。
      • 当来访者向你寻求建议,或问及你个人的信息时,你要将谈话的内容归还给来访者。
    • 避免2:给予建议

      • 随便给来访者建议是很危险的事;避免这样做。
      • 帮助来访者自己做决定胜于为来访者做决定;
      • 如果你的建议无效,你将为这一失败承担责任;
      • 如果建议有效,成功属于你,可能加重来访者对你的依赖;
      • 不管成功与否,来访者都没有感到自己的力量
    • 避免3:拒绝来访者

      • 令来访者感觉别人比他更重要,而降低了来访者的自尊心;
    • 避免4:评判来访者

      • 暗示来访者应该倾向你的想法及感受,避免出现如下情况:“你应该……”
    • 避免5:转换话题

      • 给人一种你有意避开谈论此话题的感觉,或你不舒服谈论此话题。
      • 避免出现多次转换话题的情况!

第五章

  • 1.六种影响技术的定义:提问、解释、提供信息、即时化、自我暴露、面质技术

    • 提问

      • 提出开放式或闭合式的问题,以便从求助者那里寻求详细的解释或信息。
    • 解释

      • 在求助者讲述中找出主题和模式,使求助者隐含的信息更清晰地显示出来,解释常常根据咨询师的观点及对求助者的直觉。有时候称为高级共情或附加共情反应
    • 提供信息

      • 指与求助者交流有关经验、事件、行动选择或任务的资料和事实。
    • 即时化

      • 在咨询面谈中对当前正在发生的事情做出的言语反应。
    • 自我暴露

      • 与求助者分享个人的信息或经验。
    • 面质技术

      • 挑战技术,指出求助者行为和言语表达中的矛盾和不一致之处。

第六章

  • 会谈分类

    • 收集资料式会谈
    • 诊断(或评估)式会谈
    • 心理治疗式会谈(不用扩展)
  • 面谈结构模型

    • 介绍

      • 方式:电话、邮件、会面
      • 内容:自我介绍、约定时间(两个可选时间)、明确如何到达咨询地点、问卷、表达期待、保密性、局限性、咨访义务和权利、明确面谈目的
    • 开始
    • 主体

      • 这主要是一个收集信息的过程
      • 面谈的不同目的

        • 是否适合精分
        • 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
        • 是否有自杀企图
      • 形成初步印象
      • 确诊心理和情感失常
    • 结束

      • 安慰并支持来访者

        • 夸奖来访者的表达能力
        • 支持寻求专业帮助的决定
      • 总结重要主题和内容

        • 明确来访者求助原因,如改善生活
      • 灌输希望
      • 引导并向来访者授权
    • 终止

      • 留意时间
      • 注意来访者明显的门口行为
      • 引导或控制面谈的终止:下次见、保重、慢走等;对于提前离开的控制
      • 面对终止
  • 介绍阶段提纲

    • 介绍你自己
    • 安排合适的会面时间
    • 确定来访者所喜欢的称谓
    • 简短的交谈
    • 将来访者领至合适的座位
    • 介绍你的身份
    • 说明保密原则
    • 说明面谈目的
    • 检查来访者对面谈目的和你的目的之间的一致性和兼容性
  • 开始阶段提纲

    • 询问来访者求助的原因:

      • 请告诉我你这次来这里面谈的原因?
      • 你为什么来这里呢?
      • 我能为你做什么呢?
      • 或许你可以先告诉我一些你认为自己很重要的事情或是你所处的境况?
      • 你觉得怎么了?
      • 最近你有什么烦恼吗?
    • 表达困难的来访者

      • 先给他们一定的思考时间
      • 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 提供更多提示
    • 任务

      • 继续建立情感协调
      • 关注来访者对生活和问题的看法
      • 在必要时提供提示和支持
      • 在必要时帮助来访者采取内在而非外在的参照体系
      • 评估面谈的进程并考虑主体部分采取哪种
      • 治疗方法
  • 主体阶段的任务

    • 从非指导性的倾听转到更加指导性的倾听
    • 收集信息
    • 获得诊断信息
    • 从收集信息过渡到结束阶段的准备
  • 结束阶段任务

    • 安慰、支持来访者
    • 总结关键的主题和内容
    • 灌输希望
    • 引导并向来访者授权
    • 安排细节(下一次面谈的安排、收费等)
  • CBT的第一次会谈推荐结构(要会应用)

    • 1、设置日程(提供一个可遵循的基本原则)。
    • 2、进行心境检查,评估来访者情况。
    • 3、依据评估结果,简单复习目前问题,获得一个当前概要。
    • 4、确定问题,设定咨询目标。
    • 5、教授来访者认知模式。
    • 6、诱发来访者对治疗的期望。
    • 7、使来访者了解他的障碍。
    • 8、安排家庭作业。
    • 9、对本次会谈提供概括。
    • 10、引出反馈。

第七章

  • (一)评估概要

    • 评估性会谈的任务

      • 建立咨询关系
      • 会谈结构化
      • 搜集资料,做出诊断
      • 个案概念化
      • 明确咨询目标
    • 五轴诊断

      • 轴1——临床障碍/其他可能引起临床注意的情况
      • 轴2——人格障碍/精神发育迟滞
      • 轴3——一般医学状况
      • 轴4——心理社会与环境问题
      • 轴5——总体功能评价
    • 进一步评估的11项内容

      • 解释评估的目的
      • 确定问题的范围
      • 问题的选择和排序
      • 明确目前存在的问题行为
      • 明确前因(情感、躯体、行为、认知、人际)
      • 明确后果(情感、躯体、行为、认知、人际)
      • 找出二级获益
      • 了解以前解决问题的方法
      • 了解个人及环境有利因素及其应对技巧
      • 了解求助者对自己问题的知觉
      • 明确问题的强度(问题的严重程度、问题行为发生的频率和持续时间)
  • (二)精神状况检查和自杀评估

    • 精神状况检查(9项)

      • 外表
      • 行为/精神性运动活动
      • 对评估者(咨询师)的态度
      • 情感和心境
      • 言语和思维
      • 知觉障碍
      • 定向力和意识
      • 记忆和智力
      • 可靠性、判断力和自知力
    • 全面自杀评估:自杀风险因素评估(10项)、个人史因素评估(家族史、自杀评估的工具和问卷)、当前心理状况评估(含自杀想法、计划、自控力及自杀企图)

      • 自杀风险因素评估(10项

        • 抑郁:

          • 临床中5%-10%的抑郁病人会自杀,且与抑郁的严重程度直接相关,轻度抑郁的自杀率仅为2%,因此,抑郁是预测自杀最可靠的因素之一。
          • 与自杀行为增加有关的具体因素:严重的焦虑/惊恐发作/严重的快感缺乏/酗酒/集中注意的能力大幅下降/全面性失眠/反复蓄意的自我伤害/受身体、性虐待的历史/雇佣问题/关系丧失/绝望
          • 精神痛苦(急性且深层的苦恼)
          • 绝望的认知
        • 性别、年龄、信仰和季节变量

          • 预防自杀企图(女性)& 预防自杀身亡(男性)
          • 全球数据结果显示自杀最常发生在春季
        • 社会孤立与人际关系因素

          • 归属感受阻以及感知到成为负担(不能为亲近者的幸福做贡献)是自杀愿望的近端原因
          • 婚姻状况/工作状况/躯体健康(疾病的严重程度、身体痛楚且不乐观的预后、成为社会负担的认知)
          • 个人资源可获得性(衣食住行、医疗保健、躯体和精神力量、从事有产出并有意义的活动、重要且有支持性的人际关系)
          • 隔离感和孤独感
          • 近期的丧失(失业、失去地位、失去爱人、失去健康、失去宠物等)
          • 耻辱和羞愧
        • 物质滥用

          • 酒精和其他物质滥用(降低了抑制作用,增加了冲动)
        • 精神障碍和精神科治疗

          • 自杀高风险:抑郁症、双相障碍、精分、物质滥用、依赖及物质诱发障碍、边缘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厌食症
          • 出院还有自杀风险增加期(五天之内):以前曾企图自杀、患某种慢性精神障碍、近期被收容住院、独自生活、失业、
          • 未婚、易感抑郁
        • 选择某种SSRI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百忧解、左洛复)
        • 性取向:被言语虐待/被父母拒绝其同性恋
        • 创伤与虐待史:儿童性虐待比抑郁还重要的自杀风险预测因子
        • 先前尝试:非常显著的自杀风险因素,尤其是女性
        • 其他危险信号:(1)谈论自杀;(2)自杀想法(意念);(3)有自杀计划;(4)赠送财产、安排遗产以及其他准备好迎接死亡的信号;(5)行为上清楚的或显著的改变;(6)用言语表达无意义感或丧失了目标感;(7)关系破裂;(8)感觉被套住了,好像没有出路。——在临床面谈中,标注这些信号
      • 个人史因素评估
      • 当前心理状况评估
    • 自杀评估文件检查表包含哪些内容?

      • 与L讨论过保密的局限性并获得知情同意
      • 进行了全面的自杀评估,包括

        • 危险因素评估(抑郁、绝望感、年龄、性别、种族、婚姻、工作、躯体健康、药物滥用、自杀史、SSRI药物、性取向、创伤史、心理障碍、其他线索)
        • 自杀评估的工具和问卷
        • 评估了自杀想法、计划、自控力及自杀企图
      • 获得了与L自杀行为有关的历史性信息(如,家庭成员的自杀行为、过去的自杀企图、过去自杀尝试的致命性等)
      • 要求获得了过去的治疗记录
      • 与一个或多个有执照的心理健康专业工作者进行过商讨
      • 建立了适宜的安全性计划或治疗计划
      • 向病人提供了关于紧急情况或危机援助资源的信息
      • 如果有高度自杀风险,曾与合适的相关官方人士(如警方)或家人取得过联系
      • 实施了恰当地自杀干预
  • (三)工作诊断与咨询计划

    • 咨询中的工作诊断的意义

      • 诊断是对来访者症状的一个精炼而有组织的描述,从业者可与其他专业人员(督导)、保险公司或医疗保健机构以及其他有关单位沟通。
      • 诊断还可能会让来访者感到解脱。临床工作者需关注到诊断名称中含有希望,这种希望会在互动交流过程中逐渐增加。
    • 关系咨询师诊断准确性的问题

      • 来访者欺骗或提供错误信息
      • 咨询师的反移情
      • 诊断的共存性
      • 诊断的区分
    • 心理咨询计划的几种主要模式
    • 心理社会治疗计划模式

      • 该模式主要关注是什么使来访者前来咨询的、来访者的人格特征和个人经历、来访者当前的生活环境;强调咨访双方共同确定来访者的问题,不太强调由咨询师做出一个明确的精神病学诊断
    • 生物医学治疗计划模式

      • 该模式下咨询师会从疾病出发,系统地描述来访者的问题,进行诊断评估以确定可能的医学治疗方法。
    • 循证式治疗计划

      • 大多数循证式治疗计划基于认知行为疗法,倾向于精神病学诊断,倾向于有相对的时间限制
    • 咨询规划的整合(生物心理社会)

第八章

  • 阻抗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 定义:指来访者意识层面和潜意识上所有拒绝咨询的情形和因素,其本质是求助者对自我暴露和自我变化的抵抗。
    • 表现形式

      • 言语程度上的阻抗

        • 沉默、少言寡语和多话
      • 言语交流方式上的阻抗

        • 心理外归因(角色扮演)
        • 健忘
        • 顺从
        • 控制话题
        • 最终暴露
      • 言语内容上的阻抗

        • 指求助者有意无意拒绝谈论某一方面的话题,有的甚至想方设法的把会谈主题控制在自己希望的内容上,牵着咨询师的鼻子走;
      • 咨询关系上的阻抗

        • 破坏咨询的一般安排与设置,最突出的是表现有不认真履行心理咨询的安排,诱惑咨询师以及请客送礼
  • 阻抗的原因

    • 来访者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责任
    • 来自成长中的痛苦: 开始新的行为、结束旧有行为的痛苦
    • 来自功能性的行为失调:满足了某些心理需要或掩盖深层的矛盾或冲突
    • 来自对抗咨询或咨询师的动机:得到咨询师赞同、证明问题特殊、无求助动机
  • 移情与反移情的定义

    • 移情概念

      • 意味着来访者可能把他以前生活里与他人的关系中产生过的情感、态度等主观体验移植到了咨询师身上。
      • 来访者把咨询师当成了过去生活经验中的某个人,可能是父母、恋人或其他的重要他人
      • 平行状态: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重现了来访者与其重要他人互动时候呈现出来的状态,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出现在咨询师自我卷入较为严重的情况下,需要咨询师对这部分有较深地觉察。(投射性认同)
    • 反移情概念

      • 狭义的反移情是指咨询师把早年对父母的感觉想法和情绪投射到来访者身上,比如一些负性情绪或者特别强烈的助人动机
      • 广义的反移情是指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无意识的认知、情感、意志的反应趋向,很大程度上由咨询师本人的生活经历和世界观决定。
      • 有正面和负面的反移情
  • 沉默的三种形式及定义

    • 创造性的沉默

      • 创造性沉默是来访者在会谈过程中,对他自己刚才所说的话、所体验到的感觉的一种反应。
    • 自发性的沉默

      • 自发性的沉默往往来自不知下面该说什么好这样的情境。
    • 冲突性沉默

      • 冲突性沉默可能由于害怕、愤怒或愧疚引起。
  • 有哪些特殊群体需要在工作中予以关注

    • 有物质使用问题者
    • 有暴力危险问题者
    • 有创伤问题者(不用扩展)

第九章

  • (一)精神分析疗法

    • 经典精神分析流派的理论构成:1.潜意识和压抑理论;2. 人格结构理论和冲突理论:a本我、自我和超我;b 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3、发展的观点:性心理发展(5个时期);4、神经症的心理病理学

      • 潜意识和压抑理论

        • 意识是可以直接觉知到的有关的心理部分。
        • 潜意识(unconsciousness),亦译作无意识,是我们不能意识到的意识成分。它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另一个是指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潜在的心理活动在进行着。

          • 潜意识包含着来 自童年早期的被压抑的愿望。潜意识中存储的愿望常常是不符合现实中的道德标准的,例如攻击和性的愿望。
          • 潜意识的内容也会通过象征性活动浮现
        • 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是可召回到意识部分中去的,即其中的经验经过回忆是可以记起来的。其中的观念可以说暂不属于意识,但随时能够变成意识。
      • 人格结构理论和冲突理论

        • 本我、自我和超我

          • 本我(id) :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所组成的。按照弗洛伊德的看法,本我是贮藏心理能量的地方,是一口本能和欲望沸腾的大锅。这些本能和欲望强烈地冲动着,不懂得逻辑、道德和价值观念,其活动只受“快乐原则”的支配,一味寻求无条件的、即刻的满足。
          • 自我(ego) :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之下,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自我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着理性和审慎。它对外感受现实,正确认识现实和适应现实,对内调节本我中本能欲望的渲泄。
          • 超我(superego) :也称为理想自我,主要是潜意识的,代表着来自父母或其他人的道德价值的内化。它是一切道德准则的代表,其主要作用是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监督自我的行动。

            • 可以被分为自我理想和道德良知,监督和控制自我
            • 超我是从自我分化出来的,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部分
        • 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

          • 自我同时服侍着3个严厉的主人: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它感到自己在3个方面被包围了,受到3种危险的恐吓。如果它难以忍受其压力,它就会产生焦虑作为反应”。焦虑的产生,促使自我发展了一种机能,用一定的方式调解冲突,使现实能够允许,超我可以接受,本我又能有满足感。这种机能就是心理防御机制
      • 发展的观点:性心理发展(5个时期)

        • 口欲阶段(0一1岁左右):此期中婴儿的主要活动为口腔的活动,快感来源为唇、口、吸吮、吃、吃手指,长牙后,快感来自咬牙、咬东西。
        • 肛欲阶段(1—3岁左右):此期中婴儿要接受排泄大小便方面的训练。主要为肌紧张的控制,快感表现为忍受和排便。
        • 性器欲阶段(3—6岁左右):此期中儿童能分辨两性了,产生对异性双亲的爱恋和对同性双亲的嫉妒。此外,生殖器部位的刺激也是快感来源之一。
        • 潜伏期阶段(6—12岁左右):此期中儿童性欲倾向受到压抑,快感来源主要是对外部世界的兴趣
        • 青春期阶段(12一l8岁左右):兴趣逐渐转向异性,幼年的性冲动复活,性生活继续着早期发展的途径进行着。
      • 神经症的心理病理学

        •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焦虑是理解神经症的关键所在。
        • 焦虑是一种弥漫性的恐惧的体验。由于有焦虑体验者无法意识到其恐惧的具体对象,所以焦虑常被称之为“无原因的恐惧”。
        • 弗洛伊德在其学说发展的早期,曾认为焦虑来自对性冲动的压抑,即力比多受到压抑得不到正常宣泄,就转化为焦虑或以焦虑的形式求得宣泄。20年代后,他发现是焦虑造成了压抑,而不是压抑引起焦虑。
    • 常见的9类心理防御机制:压抑、投射、否认、退行、固着、升华、置换、抵消、反向形成。

      • 压抑

        • 一些为社会伦理道德所不容的(亦即意识所不能接受的,超我所不允许的)冲动、欲望,在不知不觉中被抑制到潜意识之中,使人自己不能意识到其存在。(例如一个不想下井的矿工,总是自己制造伤病,结果不能工作。但自己并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这种想法)。
      • 投射

        • 把自己的愿望与动机归于他人,断言他人有此动机、愿望,这些东西往往都是超我所不能容的(如我喜欢我的同学,但他们恨我)。
      • 否认

        • 有意识或潜意识地拒绝承认那些使人感到焦虑痛苦的事件,似乎其从未发生过(如拒绝承认亲人的亡故,仍坚持说其未死)。
      • 退行

        • 当遇到挫折和应激时,心理活动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水平,以原始、幼稚的方法应付当前情景(如成年人以儿童式的方式提出各种不适当的要求)。
      • 固着

        • 心理未完全成熟,停滞在某一性心理发展水平(如一成人害怕负起工作和家庭的责任,心理发展水平仍如青少年)。
      • 升华

        • 把为社会、超我所不能接受、不能容许的冲动的能量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能量(如将攻击性的欲望转化为竞技场上的拼搏)。
      • 置换

        • 因某事物而起的强烈情绪和冲动不能直接发泄到这个对象上去,就转而移到另一对象上去了(找个“替罪羊”发一通火是最常见的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
      • 抵消

        • 以从事某种象征性的活动来抵消,抵消一个人的真实感情
      • 反向形成

        • 把潜意识之中不能被接受的欲望和冲动转化为意识之中的相反的行为(如拿了桌子上苹果的孩子,当妈妈询问苹果的下落时,马上高声说“我没拿”就是这样的例子)。
    • 精神分析疗法的常见技术:自由联想、释梦、阻抗、移情、诠释

      • 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

        • 自由联想法是弗洛伊德1895年创造的。他让病人很舒适地躺着或坐好,把自己想到的(进入头脑中的)一切都讲出来,不论其如何微不足道、荒诞不经、有伤大雅,都要如实报告出来。
        • 精神分析家的工作则在于对对方所报告的材料加以分析和解释,直到从中找出病人潜意识之中的矛盾冲突,即病的起因为止。
        • 在弗洛伊德看来,浮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有一定因果关系的,借此可发掘出潜意识之中的症结所在。
      • 释梦

        • 弗洛伊德1900年出版了《梦的释义》一书。他认为睡眠时自我的控制减弱,潜意识中的欲望乘机向外表现。但因精神仍处于一定的自我防御状态,欲望必须通过化装变形才可进入意识成为梦象。梦是人愿望的迂回满足。
        • 梦中出现的几乎所有物体都具有象征性,成为性器官和性行为的象征。梦通过凝缩、置换、视象化和再修饰才把原本杂乱无章的东西加工整合为梦境。梦者能回忆起来的显梦,显梦的背后是隐梦。
        • 为了得到梦的潜隐内容.治疗者要求病人对其梦中内容进行自由联想。由于阻抗的作用,,治疗者还需突破病人清醒时的防御,才能达到理解梦的象征性的目的。
      • 阻抗(resistence)

        • 指病人有意无意地使治疗重心偏移,在意识中或潜意识中用来干扰或阻碍治疗进程的各种行为。阻抗会一直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之中,一方面是治疗神经症的障碍,另一方面它是治疗的中心任务之一。
        • 重要性

          • 分析阻抗是精神分析的基本程序,是分析患者压抑潜意识中的冲动和经验的趋向,对于自我理解和人格改变有很大帮助。
      • 移情(transference)

        • 在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病人会把早期对别人的感情转移到了治疗者身上。
        • 移情并非是对治疗者产生的爱慕,也不是有意识的恐吓,移情是病人潜意识阻抗的一种特殊形式。移情表示病人的力比多离开原来的症状而向外投射给治疗者,此时移情成了治疗的障碍,亦变成了治疗的对象。治疗者通过移情可以了解到病人对其亲人或他人的情绪反应,引导他讲出痛苦的经历,揭示移情的意义,使移情成为治疗的推动力
        • 由于精神分析治疗认为病人在分析过程中都会对治疗者产生移情,由于对移情的处理成为病人对症状领悟的重要来源,移情因此被认为是心理分析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解释

        • 精神分析通过解释来揭示症状背后的潜意识动机,消除阻抗和移情的干扰,使病人对其症状的真正含义达到领悟。
        • 解释的目的是让病人正视他所回避的东西或尚未意识到的东西,使潜意识之中的内容变成意识的。
        • 解释要在病人有接受的思想准备时进行,此外,单个的解释往往不可能明显奏效。较有效的方法是在一段时间内渐渐地接近问题,从对问题的澄清逐步过渡到解释。因此,解释是一个缓慢而又复杂的过程。通过解释,治疗者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不断向病人指出其行为、思想或情感背后潜藏着的本质意义。
  • (二)行为疗法

    • 行为疗法的特点

      • 强调以行为为在中心。把行为本身的改变作为治疗和矫正的目标。
      • 强调当事人目前的问题和影响这些问题的因素,不强调对可能的历史性的决定因素的分析。
      • 强调环境因素等外在变量的作用。行为治疗的重头工作就是;分析是哪样一些条件导致不适行为的获得和维持;考虑怎样重新安排这些条件来消除非适应性行为。
      • 行为疗法力图建立在科学方法的原则和程序的基础之上,以基础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为根据。
      • 在行为治疗中,当事人应从事特定的行为以解决自身的问题。当事人在治疗中或治疗外,均须监控自己的行为,学习并练习应对技能以及通过角色扮演练习新的行为。
      • 行为的方法强调当事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强调将在治疗室里学到的东西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 经典条件作用
      img
      img
    • 操作性条件作用

      • 操作性条件作用(工具性条件作用)

        •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关键之处是有机体(动物或人)作出一个特定的行为反应,这个行为反应导致环境发生某种变化,即发生了一个由有机体引起的事件。
        • 这个事件作为行为后效,对有机体可能是积极的、有适应价值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有负面适应价值的。
        • 重要概念:强化、惩罚、消退、强化程序
    • 行为功能分析的概念、目的、作用

      • 概念

        • 行为评估又叫行为功能分析(S-O-R-C),是收集、测量和记录有关非适应性行为的信息,了解该行为的发生条件或维持条件的过程。
      • 三个作用

        • 描述问题行为
        • 选择治疗策略
        • 评价治疗效果
      • 目的

        • 系统全面地收集与问题行为有关的信息
        • 发现影响行为的主要因素
        • 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
        • 确定可以改变的因素
    • 行为疗法的常见技术

      • 放松训练
      • 系统脱敏

        • 系统脱敏主要用于治疗各种恐惧症状,例如害怕某些动物、考试焦虑、社交恐惧、广场恐惧等。它通过使当事人在放松状态下接触(实际的或想象的)恐惧对象来克服焦虑。(拮抗条件作用)
        • 这一技术包括三个步骤:(1)学会肌肉放松;(2)构成焦虑层级;(3)实施脱敏
      • 厌恶疗法

        • 厌恶疗法是一种有效但要慎用的技术,一般不主张用于学校,而需在专门的治疗机构由熟练的专家使用。而且往往要求在其他干预措施无效且当事人愿意的情况下才选用这一疗法。因为使用厌恶刺激有一定的危险性和副作用
  • (三)认知疗法

    • 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则

      • 以患者问题的个体概念化为基础
      • 良好的治疗联盟: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关系是合作与积极参与
      • 目标导向、聚焦于问题
      • 聚焦于现在(维持问题的因素)
      • 结构化
      • 教会患者识别、评估以及应对自己的功能不良想法信念
      • 采用各种技术来促使思维、情绪和行为的改变
    • 自动思维的特征

      • 与具体事件或情境相关联的想法
      • 自动化思维常常非常简短,来访者会稍微觉察到焦虑、伤心、生气或者尴尬,但是对他们的自动思维毫无觉察,直到咨询问他们。
      • 自动思维可能是以语词的形式、视觉的形式(图像)或者是二者结合的方式呈现。
    • 情绪障碍跨诊断治疗的八个模块

      • 模块1:增强治疗动机
      • 模块2:心理教育与追踪情绪体验
      • 模块3:情绪觉察训练
      • 模块4:认知评价与重评
      • 模块5:情绪回避与情绪驱动行为
      • 模块6:觉察并忍受躯体感觉
      • 模块7:内感性暴露和情境性暴露
      • 模块8:预防复发
  • (四)以人为中心疗法

    • 价值条件化

      • 指个体为了满足得到他人积极评价的需要,将生活中重要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观念的一部分
      • 两种评价过程

        • 有机体的评价过程,这种过程可以真实地反映实现的倾向
        • 价值的条件化的过一程,这是建立在对他人评价的内化或对他人评价的内投射的
    • 以人为中心疗法咨询师所需要具备的三种品质及意义

      • 品质

        • 真诚透明

          • 包括真诚或真实
        • 无条件积极关注

          • 包括接纳和关怀
        • 准确的共情理解

          • 一种能深入了解他人主观世界的能力
      • 三点可以降低来访者的防御机制,更加开放地面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并能采取更加亲社会的、建设性的行为方式。
      • 罗杰斯坚信 “本质上讲,人类是不断前进的有机体,他们会努力实践自己创造的本性并努力追求真理。”
      • 这种自我实现的基本驱力意味着:只要人们面向健康的方向,那么他们就能朝着这个健康方向前进。这种成长性驱力为人们提供了康复性的内在资源。
      • 治疗根植于来访者的自我知觉以及自我指引的能力上从而引发其行为和态度上的改变。
    •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治疗目标

      • 帮来访者获得更高水平的独立和整合
      • 疗法注重的是人本身而不是个体的问题
      • 鼓励来访者发掘四个特质

        • 对经验保持开放性
        • 信任自身
        • 拥有内在评估标准
        • 愿意继续成长
      • 咨询师不会为来访者选择特定的目标,来访者将有能力定义并明晰自己的目标
    • 以人为中心疗法中治疗者与来访者的关系

      • 治疗者应以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共情的态度对待来访者

        • 治疗者与来访者两个人有心理上的接触。
        • 来访者大多都陷入一种无助、焦虑与混乱的心理状态。他们也常常会以歪曲的认知方式认识自己来保持自己的自我概念。
        • 治疗者处于一种真诚、和谐的状态之中。在治疗关系中,治疗者既是一个真实的个人,又是一个专业的治疗者,治疗者作为一个真诚和谐的个人投入治疗过程,本身就为来访者提供了一种人生示范作用,具有治疗的功能。
        • 治疗者对来访者产生一种无条件的尊重与接纳,当治疗者对来访者产生这种无条件的尊重与接纳时,治疗的效果就会随之出现。
        • 治疗者对来访者产生共情,不再从自己的立场和观念看待对方。
        • 来访者能够体会到治疗者对自己的尊重和共情。
  • 不同流派比较

    • 比较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认知疗法的主要建构、咨询目标、咨询技术及局限性

      • 哲学基础、主要建构、咨询目标、咨访关系、咨询技术、注意事项、应用范围、主要贡献、局限性等九个层面进行比较
    • 心理咨询流派的发展趋势(7点)

      • 模式

        • 由单一的心理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综合模式发展。
      • 关系

        • 更强调来访者的主动意识和自身潜力的发挥,更重视良好咨访关系的建立,寻求平等,共同参与。
      • 机制

        • 更突出自我认知因素的作用。
      • 方法

        • 一方面是原有方法的提高及新方法的诞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各种方法的整合(integration)。
      • 内容

        • 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 队伍

        • 将由从事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各种工作而又接受过心理咨询专业训练的人员组成,形成多学科、多层次、分工合作的体系。
      • 理论

        • 就我国而言,将在吸取国外成果的同时
1精神分析行为来访者中心认知
哲学基础
主要建构
咨询目标
咨访关系
咨询技术
注意事项
应用范围
主要贡献
局限性咨询师花费长时间的训练,来访者费时费钱,过于强调生物和本能因素,忽视社会,文化,人际因素。不适合解决来访者具体生活问题,对于某些种族和文化群体不适用可能使行为改变但没有改变情感,忽视治疗中的关系因素,不能给予内省,忽视目前行为的历史原因由于咨询师保持被动和对来访者做有限的反映,许多来访者感到需要更多指导和技术。对于处在危机中的来访者可能不太适合较不注重情感,不注重探索潜意识活内在冲突,不太重视来访者的过去。理性情绪的面质方法可能使治疗过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