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概论及其研究方法

概述

  • 主要研究内容

    • 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判断标准
    • 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 研究引起异常心理现象的原因及理论解释
    • 研究各种异常心理活动的预防,干预及治疗的方法
  • 心理障碍

    • 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行为失常的统称,属于变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 心理障碍是一种不为内部某种特定文化所期待或非典型的行为反应,常表现为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并伴随着痛苦或功能性损失而出现
  • 判断异常的标准

    • 在所属的文化环境中,未预期的,与个人痛苦或严重功能损害相关的,行为,情感或认知方面的功能失调
    • 个人明显的痛苦

      • 如焦虑,恐惧,抑郁
    • 适应不良,自我挫败

      • 威胁个体生存发展
    • 不合理,对现实的感知或解释错误

      • 如幻觉,妄想
    • 行为危险,失去控制,不可预测

      • 危害自身,他人安全,引起社会不安
    • 少见或非传统,偏离正常

      • 统计上的少数
    • 违背社会常模,准则,引致不适

      • 不符合社会预期,旁观者不适

发展史

  • 早期历史

    • 超自然,神秘主义的解释

      • 头盖骨钻孔术
      • 神魔附体
      • 驱魔,巫术,祷告
  • 古代希腊罗马时期

    • 希波克拉底(前460——前377

      • 否认鬼神是心理障碍的原因,坚持认为这些是障碍是有着自然的原因和适合的治疗方法
      • 描述并划分了癫痫,躁狂,抑郁,精神炎,痴呆等“病症”
      • 四种体液说
    • 概论(129——200

      • 神经系统解剖
      • 心理障碍按照成因分为生理和精神不同范畴
  • 中世纪

    • 欧洲

      • 超自然的解释
      • 无科学,无人道
      • 对于“女巫”的迫害
    • 穆斯林医生

      • 阿维森纳
  • 文艺复兴到19世纪

    • 对精神疾病的观点改变
    • 16世纪开始,精神疾病患者收容所的出现
    • 18世纪的疯人院
    • 冒险式治疗
    • 人道关怀和人道主义改革
  • 19世纪后

    • 对脑的研究与神经病学的进展

      • 麻痹性痴呆和梅毒螺旋体
      • 精神病学的发展
      • 克雷佩林与《精神病学纲要》

        • 创立精神疾病分类习题

          • DSM的先驱
    • 催眠与精神分析

      • 麦斯默术
      • 让 夏可

        • 催眠术
        • 弗洛伊德 与 布洛伊尔
  • 当代

    • 抗精神病,抗抑郁,抗焦虑药物的开发

      • 门诊,住院,社区化
      • 心理治疗,康复
      • 工疗站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与方法

  • 遗传学研究

    • 家系研究

      • 采集直系亲属和旁系及更远的亲戚的资料
      • 探寻遗传因素对于某种障碍的作用
    • 双生子研究

      • 同卵双生子 vs 异卵双生子
      • 同卵双生子 不同成长环境
    • 寄养子研究

      • 考察 亲生父母遗传 和养父母教养的影响
    • 基因相关分析
  • 流行病学研究

    • 横断面设计

      • 描述性质
      • 获得调查时间点(横断面)的患病率,相关因素的分布情况等资料
    • 纵向设计

      • 回顾性研究
      • 前瞻性研究(队列研究

        • 可以推断因果
    • 聚合交叉
  • 心理学常见研究方法

    • 个案研究

      • 基于经验事实的描述,为探寻事实背后科学规律奠定基础
      • 可能有偏或难以推广
    • 相关研究

      • 横断面研究

        • 问卷
        • 量表
        • 生理指标
    • 实验研究

      • 随机对照RCT与安慰剂效应
      • 单被试设计

变态心理学的理论模型及观点

  • 生物(医学)模型

    • 对待异常的探索基本沿用对待躯体疾病的模式,描述症状,并把同时出现的症状称为综合征,然后从生理、病理生理角度探索其病因。
  • 心理动力学模型

    • 由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们提出和发展的理论
    • 主义内容

      • 经典精神分析

        • 人格结构
        • 意识层次
        • 焦虑和防御机制
        • 性发展阶段
      • 以及新精神分析理论

        • 客体关系理论
        • 自体心理学
  • 行为主义模型

    • 认为异常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是从过去的经验中习得的,该取向关心的是可以客观观察的行为而非内省的经验、情绪或想法。
    • 主要内容

      • 经典条件反射
      • 操作性条件反射
      • 观察学习
      • 实践领域

        • 应用行为分析(ABA)广泛用于行为行为矫正与教育。
  • 认知模型

    • 关注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及其对行为的影响,包括对基本的信息加工机制的研究,如注意、记忆以及包括思考、计划、决策在内的认知过程。强调认知歪曲以及不恰当的图式造成异常心理和行为的出现。认知治疗与行为治疗常融合进行,其代表就是认知行为疗法(CBT)。
  • 人本主义模型

    • 人本主义强调自我价值以及人们选择指导自身的行为来达成有意义的完满的生活的过程,即人的本质是好的,具备自我实现的动机。自我实现的失败会导致异常心理/行为的发生,这通常是由于人们无法发挥潜能建立让自己能够积极成长的过程和策略造成的。究其原因有过度应用自我防御机制、不利的社会环境和错误的学习、过度的应激等。
  • 家庭、社会文化取向

    • 家庭系统理论把家庭看成一个复杂的人际系统,它具有自己的层级划分和规则,制约着家庭成员的行为。家庭功能失调,会使一个或多个家庭成员持续出现心理异常。
    • 社会文化取向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来理解人们的心理问题。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社会动乱、歧视等都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心理障碍还会与特定的文化相联系。
  • 心理障碍发生和发展的素质-应激模型

    • 当代越来越多的理论家支持生物心理社会取向,认为心理障碍的发生和发展常常是生物、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称为心理障碍的风险因素。
    • 很多情况下,单一的风险因素都不足以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心理异常的发生和发展还需要诱因(或应激)才会全面显露出来。理论家们将此称为素质-应激模型。

临床评估,诊断标准与原则

  • 异常心理评估的一般过程

    • 确定评估内容
    • 确立评估目标

      • 诊断
      • 筛查
      • 预测
      • 进程评价
    • 选择参照标准

      • 常模
      • 自身
      • 专业标准
    • 收集评估资料

      • 临床访谈
      • 行为观察
      • 心理测验
      • 实验室检查
    • 分析和解释评估资料
    • 报告评估结果

异常心理学评估的基本方法

  • 临床访谈

    • 结构化访谈
  • 行为观察

    • 评估者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被评估者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以推测其人格特征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 心理测验

    • 智力测验
    • 神经心理测验

      • 本德·格式塔测验

        • 让个体临摹九张图画来评估其感觉运动能力。脑损伤患者会旋转或改变图画的某些部分或无法复制。如让患者回忆, 部分患者还会表现出明显的记忆缺陷
    • 人格测验

      •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 MMPI
    • 临床量表

      • 抑郁自评量表 SDS
  • 心理生理评估(实验室检查

    • 脑电图

临床心理评估的目标

  • 筛查
  • 诊断
  • 治疗效果评估

心理/精神障碍的诊断原则

  • 等级诊断原则

    • 分析并确定异常
    • 诊断分析和躯体检查排除“器质性”问题
    • 诊断“功能性”精神障碍,分析主导症状,区分精神病性与否
    • 同时考虑心理应激因素与疾病关系
    • 肯定诊断,排他诊断
  • 原发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区别精神病性非精神病性
现实检验能力自我及现实检验能力丧失,无法区分主观体验与客观事实自我及现实检验能力保持,能够区分主观体验与客观现实
精神病性症状有,存在幻觉,妄想和行为紊乱基本无幻觉,妄想和行为紊乱等精神病性症状
自知力无,常否认有病,不愿治疗有,多主动求助
社会功能严重受损部分受损
人格结构常常受损,不完整多保持完整
预后较差,不治疗或疗效不好则可能衰退较好,也可能变为慢性

心理障碍与病理心理学

  • 心理问题
  • 精神疾病
  • 精神病
  • 心理障碍的基本元素

    • 痛苦
    • 适应不良
    • 不合理
    • 不可预知性和失去控制杆
    • 少见和非传统性
    • 旁观者不适
    • 违背标准
  • 心理障碍的定义

    • 心理功能紊乱
    • 痛苦或功能性损伤
    • 不恰当的反应

精神分裂

  • 精神病性障碍

    • 以幻觉、妄想、言语及行为紊乱、情感明显不协调等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患者常部分或完全脱离现实,社会功能明显受损。以 精神分裂症 schizophrenia 代表。我们有时以“精神病”psychosis 这一狭义概念指称这类疾病。
  • 分类

    • 分裂型人格障碍
    • 妄想障碍
    • 短暂精神病性障碍
    • 精神分裂障碍
    • 分裂性情感障碍
  • 阳性症状

    • 妄想

      • 指个体认为真实但极不可能且通常完全不可能的想法
      • 这与普通人偶尔持有的错误信念不同

        • 自我欺骗至少是可能的,妄想往往较为荒谬不可能
        • 自我欺骗偶尔会有这种想法,但妄想者完全被妄想占据。他们会不断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想法,试图使他人相信,并据此采取行动
        • 妄想者会强烈抵制那些预期妄想相反的论证或令人信服的事实,甚至将其视为一种阴谋
    • 幻觉

      • 不真实的感知觉体验,一般古怪离奇,更加复杂。幻觉可以涉及任何感觉通路,听幻觉最为常见。常具有负面性质,对个体进行批评或威胁,或让个体伤害自己或别人
    • 言语和思维紊乱

      • 通常指思维形式障碍。最常见的是思维联想散漫甚至破裂。当言语过于紊乱以至于毫无连贯性被称为语词杂拌。编造一些只对自己有意义的词汇,称为词语新作
    • 紊乱或紧张症行为

      • 如重复单调或杂乱无章或缺乏目的性的行为以及不可预测的激越,与幻觉或妄想有关的行为等
      • 紧张症

        • 反映个体对环境极度缺乏反应性的紊乱行为。包括对指示缺乏反应

          • 违拗
        • 表现出刻板、不恰当或怪异的姿势
        • 完全丧失言语或动作反应

          • 缄默
        • 行为

          • 木僵、蜡样屈曲等
  • 阴性症状

    • 情感受限

      • 指情绪表达上严重减少或缺失
      • 面部表情少,回避眼神接触,少用肢体语言,语调单调
    • 意志减退

      • 对常见的目标导向的活动缺乏发起和坚持下去的能力。行动迟缓,缺乏动机,整天坐着什么都不做甚至不搭理个人卫生和仪表
    • 社交退缩

      • 缺乏与他人接触的欲望
  • 病因

    • 生物学因素

      • 虽然遗传学还不能完全解释为何人会得这种疾病,但精神分裂症的基因传递已经被证实
      • 精神分裂症个体中常存在脑区结构和功能的异常
      • 许多精神分裂症个体有孕期感染或围产期并发症,说明其发病与大脑发育受到影响有关
      • 神经递质多巴胺水平过高可能会导致精神分裂症,比外5-HT、GABA和谷氨酸也被发现与精神分裂症有一定联系
    • 心理社会的观点

      • 精神分裂及其他精神病个体更可能出生在大城市而非小城镇,精神分裂症个体更可能处于慢性应激环境中,如城市贫困地区、地位低的职业或失业、移民人口。应激被认为是导致精神分裂症发作的诱因
      • 此外,家庭因素也与疾病存在一定关联

心境障碍

抑郁障碍

  • 抑郁的核心症状是与任何原因不相称的抑郁心境。很多抑郁患者会表现出对生活中的一切都失去兴趣,即快感缺乏

    • 患者常自述有“难以忍受的痛苦,似乎再也无法体会任何快乐或激情”
    • 此外,抑郁发作时,患者食欲、睡眠及活动水平的变化也很常见。有些少食,有些暴食;有些睡眠时间过程,有些难以成眠
    • 在行动上,抑郁症患者特别是重度抑郁患者会十分迟缓,即所谓 精神运动性迟滞。语速慢而低沉,精力不足,感到疲惫。一部分患者还会表现为 精神运动性激越,坐立不安,心烦意乱,四处游荡
    • 在思维内容上,常充满无价值感、内疚、绝望甚至自杀的想法。注意力难以集中,难以做决定
    • 在部分患者身上,还会出现与现实脱离的症状,如妄想和幻觉,即精神病性症状
  • DSM-5中抑郁的几个亚型(表现形式)

    • 伴焦虑痛苦

      • 存在明显的焦虑症状
    • 伴混合特征

      • 符合抑郁症诊断,存在不达到躁狂发作诊断的躁狂症状
    • 伴忧郁特征

      • 生理症状突出,还有晨重暮轻等特点
    • 伴精神病性特征
    • 伴紧张症特征
    • 伴非典型特征
    • 伴季节性模式

      • 也称季节性情感障碍,与日照时间有关
    • 伴围产期起病

      • 孕期或产后4周内经历重性抑郁发作的女性。也即 产后抑郁
悲痛抑郁
主要影响空虚和失去感持续的抑郁心境,无力预见幸福和快乐
痛苦几天或几周后强度会下降,是阵发的,所谓一阵阵的痛苦,痛苦发生是由于想到或者提及已故者更持久,与特定的想法或关注点无关
情绪伴随积极地情绪和心情,幽默处处渗透着苦恼和忧愁,不快乐和不幸
思想内容集中与对逝者的思念和会议自责或悲观的沉思
自尊保留的,如果存在自我贬低的一意愿,通常是对逝者做的不够通常感到没有价值或自我厌恶,憎恶
自杀想法关注逝者可能想到“加入”逝者因为自认没有价值,不配活着;或无力应对抑郁带来的痛苦

双相障碍

  • 种类

    • 双相 I 型障碍
    • 双相 II 型障碍
    • 环性心境障碍,物质/药物所致的双相及相关障碍
    • 由于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双相及相关障碍
    • 其他特定的双相及相关障碍和未特定的双相及相关障碍
  • 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交替出现,是双相障碍的典型表现

    • 躁狂时

      • 精力充沛,骄傲自大,滔滔不绝,满脑子都是主意,自信十足
    • 抑郁时

      • 感到绝望恐惧,怀疑自己和他人,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 躁狂症状

    • 心境高涨

      • 他们会有着脱离现实的积极和夸大的自尊,思维、想法和冲动在他们脑子里奔逸。有时夸大的想法可以达到妄想的程度,也可能伴有幻觉
    • 思维奔逸

      • 语速快,情感丰富。对于阻碍则表现得易激惹。冲动行为也很多见,比如开快车、大肆消费。还会疯狂地追求宏伟的计划和目标
  • 心境障碍的治疗

    • 生物学疗法

      • 抗抑郁药

        • SSRI
      • 电休克治疗
      • 经颅磁刺激(rTMS)
      • 心境稳定剂
    • 心理治疗

      • 认知行为疗法(CBT)
      • 人际治疗
      • 家庭治疗
    • 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能够更有效地治疗持续性抑郁障碍的病人

焦虑障碍

  • 焦虑、恐惧是对客观威胁性事件的反应。正常的焦虑、恐惧对已知威胁反应的严重程度是恰当的。当威胁消失时,恐惧也消退。恐惧引起的常事应对或回避威胁的适应性行为
  • 而异常的焦虑或恐惧常常不现实,超出其必要程度,威胁消失后仍然持续并可能存在长期的预期性焦虑,恐惧焦虑引起常常是具有潜在危险或损害的行为

战斗逃跑反应

  • 有助于个体与威胁抗争或从中逃脱的一组生理和心理反应
  • 生理变化

    • 下丘脑所控制的两个系统激活的结果

      • 自主神经系统(蓝斑-肾上腺髓质系统)
      • 肾上腺皮质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 丘脑首先激活自主神经系统中的交感分部,后者直接作用于平滑肌和内脏产生一系列重要躯体变化,动员供能,加快新产代谢,为消耗能量的躯体活动做准备
    • 下丘脑还通过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来激活肾上腺皮质系统,CRF使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ACTH刺激肾上腺皮质,使之释放多种激素,其中主要是皮质醇(cortisol),每种激素都在紧急情况下的身体调节中起到一定作用
  • 分类

    • 特定恐怖症

      • 对特定事物或情境的不合理或非理性恐惧
      • DSM-5将特定恐怖症分为五种类型

        • 动物型
        • 自然环境型
        • 情境型
        • 血液-注射-损伤型
        • 其他
      • 恐怖症患者遇到让他们害怕的事物,或置身于让他们恐惧的场所时,会立刻产生强烈的焦虑,有时还会导致惊恐发作
    • 广场恐惧症

      • 害怕那些在他们有麻烦或变得焦虑时难以逃脱或获得帮助的地方
      • 通常包括公共交通工具、开阔地带、商店或剧院、拥挤地带或独自在家之外的任何地方
      • 患者也常常害怕当别人注意到他们的症状,或者看到他们因惊恐发作而试图逃跑时,自己会十分难堪
    • 特定恐怖和广场恐怖的理论解释与治疗

      • 行为理论

        • 经典条件反射
        • 操作性条件反射
        • 观察学习
      • 遗传因素
      • 主要采用行为治疗,如系统脱敏、模仿疗法、冲击疗法等。有时还会配合生物医学治疗,如苯二氮卓类药物
    • 社交焦虑障碍

      • 在社交情境中变得极为焦虑,极为害怕被拒绝被评判或者害怕在他们一直担心且极力回避的社交遭遇等诸如此类的公众场合出丑
      • 置身社交情景,患者会发抖、出汗、头脑混乱、眩晕、心悸,最终甚至可能产生全面的惊恐发作

躯体症状障碍与分离障碍

  • 躯体症状障碍

    • 症状

      • 1个或多个的躯体症状,使个体感到痛苦或导致其日常生活受到显著破坏
      • 与躯体症状相关的过度的想法、感觉或行为,或与健康相关的过度担心,表现为下列至少1项

        • 与个体症状严重性不相称的和持续的想法
        • 有关健康或症状的持续高水平的焦虑
        • 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到这些症状或健康的担心上
      • 虽然任何个躯体症状可能不会持续存在,但有症状的状态是持续存在的(通常超过6个月)
    • 疾病焦虑障碍

      • 该类患者担心自己可能罹患一种严重疾病,但并未持续体验到身体症状
    • 转换障碍

      • 一类富有戏剧性的躯体症状障碍
      • 这类患者身体的某个部位丧失机能,明显不是生理性或器质性病变所致
      • 一般由创伤性时间导致的心理痛苦被“转换”为身体症状
    • 做作性障碍

      • 故意假装生病以获得医疗关注,并扮演生病者的角色
  • 分离障碍

    • 分离性身份障碍

      • 存在多个截然不同的人格,称为交替人格或交替身份。儿童身份的交替人格最常见,并且不随个体年龄的增长而成长
    • 分离性遗忘症

      • 有些人有明显的记忆缺失,但并不会产生新的人格或身份。他们不记得生活中的重要事实和个人身份,并且通常能够意识到在自己的记忆或自我认识方面有大段的空白期

进食障碍

  • 神经性厌食

    • 相对于需求而言,在年龄、性别、发育轨迹和身体健康的背景下,因限制能量的摄取而导致显著的低体重。显著的低体重被定义为低于正常体重的最低值或低于儿童和青少年的最低预期值
    • 即使处于显著的低体重,仍然强烈害怕体重增加或变胖或有持续的影响体重增加的行为
    • 对自己的体重或体型的体验障碍,体重或体型对自我评价的不当影响,或持续地缺乏对目前低体重的严重性的认识
    • 生理

      • 家族遗传,基因
      • 下丘脑功能改变或衰退
    • 社会文化

      • 社会压力和文化规范
    • 心理

      • 认知因素
      • 情绪调节困难
      • 家庭动力
  • 神经性贪食症

    • 毫无节制的进食或暴食,随后有目的地采取行动以防止暴食导致体重增加
  • 暴食障碍

    • 与神经性贪食类似,但是暴食障碍患者不会经常性地进行清除、禁食或过度锻炼来弥补暴食行为

物质滥用

  • 物质滥用

    • 当人们反复使用某种物质而导致以下四类严重的有害后果时

      • 无法完成工作、学习或家庭中的重要责任。个体无法上班上学,不能集中注意力因而表现很差,甚至在工作或学校中使用该物质
      • 个体在可能对身体造成重大伤害的情况下仍反复使用该物质
      • 个体因为使用该物质而不断触犯法律
      • 即使不断引起社会法律问题,个体仍继续使用该物质

人格障碍

  • A簇

    • 古怪思维及行为
    • 偏执型

      • 对他人的不信任和猜疑,倾向于将他人的动机解释为恶意
    • 分裂样

      • 脱离社交关系,在人际交往时情感表达受限
    • 分裂型

      • 偏执/猜疑,牵连,古怪信念和魔幻思维,未达到幻觉的错觉体验
  • B簇

    • 戏剧化,不稳定,情绪化的行为和人际关系
    • 反社会型

      • 建立积极人际关系的能力受损,有侵犯他人基本权利和违反主要社会规范及价值观的行为倾向,为满足私欲不择手段
    • 表演型

      • 存在迅速变化的情绪和强烈、不稳定的人际关系
    • 边缘型

      • 存在失控且不能平息的情绪,对被遗弃过度敏感,过分依赖他人的倾向,以及自我伤害史
    • 自恋型

      • 存在戏剧化的行为风格,寻求他人赞赏,在情绪表达和人际关系上非常肤浅
  • C簇

    • 焦虑,恐惧情绪和长期的自我怀疑
    • 回避型

      • 个体自尊水平低,容易感到羞愧,对于别人的批评感到极度焦虑,因此他们尽量避免与他人交流,以减少被批评的可能
    • 依赖型

      • 个体对于人际交往感到焦虑,但这种焦虑来源于渴望得到他人关心和爱
    • 强迫型

      • 自我控制、注意细节、僵化、完美主义过度

心身疾病

应激相关障碍

  •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 原因

      • 直接经历创伤性事件
      • 亲眼目睹发生在他人身上的创伤性事件
      • 获悉亲密的家庭成员或亲密的朋友身上发生了创伤性事件。在实际的或被威胁死亡的案例中,创伤性事件必须是暴力的或事故的
      • 反复经历或极端接触于创伤性事件的令人作呕的细节中(例如,急救员收集人体遗骸;警察反复接触虐待儿童的细节)
    • 表现

      • 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
      • 持续回避与创伤有关的情境、想法或记忆
      • 思想和心境方面的负性变化
      • 过度警觉和持续唤起
  • 急性应激障碍

    • 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类似,但病程更短。在应激源出现1个月内发病,病程不超过4周

性心理障碍与性偏好障碍

儿童相关精神障碍

  • 智力障碍
  • 特定学习障碍
  • 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症

    • 不能集中注意力或使自己平静下来,学不会课程内容,学业表现低于其智力水平
    • 与同龄人的关系很差,在与同伴交流时唐突、易激惹、要求过多,常只想以自己的规则行事,有时出现情绪问题
    • 生理

      • 遗传
    • 社会

      • 通常生活在较动荡的家庭环境中,父母存在攻击和敌意行为和物质滥用倾向
      • 家庭互动模式
  • 品行障碍

    • 攻击他人和动物
    • 破坏财产
    • 欺诈或盗窃
    • 严重违反规则
  • ASD孤独症

    • 不会对照料者报以微笑或回应,不会与其玩耍,甚至害怕时也不会依偎到父母怀里
    • 极少进行目光接触,缺乏联合注意(如跟随照料者指示或注视)

神经认知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