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子等人的诗集

海子是现当代绝大部分年轻诗人的教父,许多年轻诗人最初都是在海子的诗歌中浸淫的,可以多看看,但要注意规避海子陷阱,因为海子的语言和抒情思维都太过成熟和优秀,所以很容易下意识地去模仿,而一旦沉迷其中,可能会很难,或者很久才能从他的语言模式中走出来(大部分人都走不出来),这对作者的写作,长期来看是有伤害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嘛。所以在阅读的时候需要多思考,多想想那些技巧、感情、思索是怎么发生、铺呈、表达的。而张枣,他的语言技巧非常棒,可以说是当代汉语诗歌写作的巅峰之一,但他的问题在于缺少稳定性,一本诗集就像是几个人写的一样,大部分都一般,而高峰绝高,要注意分辨。

关于长诗

至于长诗的问题,其实海子本身也意识到了,国人在长诗上是个弱项,因为长诗需要庞大的世界观体系构建,需要有深刻的哲学思考作为基础,还需要对笔力有娴熟的控制。而海子的长诗上来就是奔着伟大去的,这与他的创作其实也不太和谐(他的巅峰是短诗,而他自己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你看海子的长诗,阅读就好了,不要作为典范来思考,也不必刻意去解读。当代优秀的汉语长诗有欧阳江河的《凤凰》,于坚的《0档案》《尚义街六号》(这个篇幅算中篇,但思路是长诗的思路)《飞行》,这些你可以看看,感受一下其中视野和思维的开阔,体会到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创作状态。接着你可以看看世界诗歌史上的那些经典长篇,比如歌德的《浮士德》,济慈的六大颂歌,拜伦的《在班磅礴山麓》,聂鲁达的《马丘比楚之巅》等,(至于《格萨尔王》《荷马史诗》这种,了解就好),感受一下放眼整个世界、历史和人类文明的气魄和胸怀。这些长诗才是海子诗论里提到的“太阳的诗歌,王的诗歌”。

关于形式美

其实这个东西是十四行诗时代的东西了,还得结合音步抑扬格。这东西在莎士比亚手里到了巅峰,可是十九世纪末,人家自己都不玩了,最后一个世界级的格律诗人叶赛宁,还是20世纪初的事情。当初闻一多提出三美,一个是为了解决当时新诗界限不清、审美和创作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很表面很粗暴的标准;二个是闻一多自己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他是美学家、优秀的散文家,但只能说是个二流诗人。至于为什么现在还有三美学说的拥趸呢?主要是这种有章程有格式的东西就不需要动脑子了,不需要创作的灵感和活力了,等于拿着一本生产手册和质量标准,是人都能生产,但这种是出不了精品的。至于审美价值,不说现代诗,就是任何一种文学体裁,都早就脱离了句词韵律节奏词藻技巧这些肤浅的文本层面了,而是要从内涵、结构、意识、画面、审美、语言这些层次上看。

关于译本

一方面,的确,翻译者的因素很重要,比如我前几天看茨维塔耶娃的诗,汪剑钊的译本就水到不行,不过也有瞎猫碰到死耗子的时候,偶尔两首诗还能让人惊艳。此外,你看北岛的《时间的玫瑰》就会发现,北岛特别喜欢diss别的译者,然后自己再翻译一遍证明自己翻译得多好。其实一个优秀的翻译者是不可能做到每部作品都能成为经典的,翻译者和作者是一个互相成就的过程,既挑语种,也挑时代,更挑作者。比如在我看来,帕斯捷尔纳克成就了力岗,而马尔克斯成就了范晔一样。至于另一方面,就涉及到诗歌的审美价值上的问题,你的想法其实有一点,诗歌的价值并不在于,或者说并不完全在于语言和修辞,实际上对于很多作者,他们都在试图突破语言本身对于诗歌的束缚,寻求符号学和结构上的意义,何谈遵循大众概念里的语言美感?而哪怕是在我的诗歌创作里,我也不会去刻意在意语言的美感,文学是表意的艺术,语言在文学创作中不能成为目的,而只能成为一种工具,目的在于准确地传达出我的创作意图,达到我需要的表达效果。多写多看多思考,在一定阅读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够有较为清晰的思考和审美判断,能分辨出什么是好的,希望往什么方向发展,这个时候再有针对性地去寻找交流和建议,这样才会有效果。

关于现代诗的内核

以前的人,像徐志摩传递情感,郭沫若艾青传递价值,都是点对点的单一传递,在这个过程中读者都是被动的,被动就会抗拒,就会抵消作者的传递,而到了今天,现代诗传递的是一种态度和方法,是诗人的整个人的体验和风骨,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诗的内核和灵魂其实是和古人遥相呼应的,而和早期的那些诗人,其实是有割裂的。诗歌里不是每句话都承载着意义的,也不是承载的每一句意义都需要被读者捕捉到。

关于文本字数

文本的容量是有限制的,如果驾驭不了,只是一味写入大词,想要它承载足够多的东西,结果往往就是意义链断裂,无法承载,成为一个自己写给自己的东西了

关于西方传统诗歌

史蒂文斯更加接近西方传统诗歌的真相,大部分西方传统诗歌都是这样,哲理、思辩,在抽象的外表下,寻找一切的意义,可以学习它的技巧,结构,和哲学或者神学暗合的共鸣,意象世界的修筑等等。至于萨福引领的抒情诗,其实早在她的时代就是“人”的诗歌,“俗”的诗歌。所以为啥那么多西方诗人热爱萨福,因为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萨福是在引领诗歌的人本主义文艺复兴。但是庞德异军突起,深度印象派解君忧,庞德、弗罗斯特、勃莱、赖特、豪格、加里·斯奈特、布考斯基会让你读起来很舒服甚至很爽。你看马拉美、兰波、魏尔伦,你就会觉得你上你也行,反正都像是随便拼句子(?),近五十年的美国桂冠诗人都是这德行,有的根本就没有暗指。诗歌这块,至少中国和西方平分秋色的,甚至我们还强点,我们当代这些比起那些西方大师不遑多让的。

关于灵性写作

兰波式的灵性写作是有要求的。一个是自身的哲学基础和生活阅历要足够,要时时刻刻在观察和思考,对待事物有深刻的认识,并在潜意识中形成联系和判断,这样写出来才能达到飞扬迷离的效果,又不会丢失逻辑;另一个是自身的预感和文字功底要被锤炼到无懈可击,你看海子他就是这样的,他的语感是非常舒服的,不会让人有一种磕巴或者不和谐的感觉,所以即便他有很多激情写作,但至少在文本上是无可挑剔的。如果自身的语言锤炼不到这种程度而采取这种方法,那其实和AI随机选词区别也不大。

以前有个黑蓝论坛,自称走先锋实验路线,实际上就是这么写的,他们的宗旨就是写到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后来有个哥们写了个程序随机取词,一天发十几首,上面的人都说牛逼啊经典啊划时代啊,那哥们看节目效果拉满了,把程序发了上去,很简单,十几行的代码,结果里面的人先是哑口无言,然后自己给自己找补,说未来人类诗歌的希望在随机数。这个当时也对诗歌伤害很大,那哥们是个圈外的程序员,本身就是抱着掀桌子的态度去的,这下更坐实了写诗的都是些神经病。

任何作品,一旦逻辑无法自洽就是糟糕的东西,因为文学毕竟不是随机数。自洽是基本,然后自洽的逻辑是否有价值这个才是文学价值的所在,毕竟文学还是个表意艺术。

可以简单概括一下就是:
虚假的通灵写作——重视直觉,放弃理智(瞎JB乱写)
真实的通灵写作——一个强大的内核作为支撑,浮华繁复绚烂,解构、互文、想像、哲学、谵妄,围绕一个核心如花朵绽开,回环往复,遨游心灵,最终回到母体

真实的通灵写作,永远是意在笔先,需要先形成一个信息量巨大无法在较短篇幅内剖析解释的内核,只能采用直觉、闪回、呈现、解构和重构的方式展示出一个完整卷曲的高维架构。解读也需要通过直觉收获核心,然后遵循严谨缜密的逻辑解开剖析。如果想这么写,就可以考虑让自己的核心更强大一些,文本逻辑的应力更大一些,语言更鲜明更有代表性一些。当然,最重要的是核心要更强大一些,既然这么写了,那么写的东西就不能是些零碎的小体会了,不然就举轻若重闹笑话了。

关于爱情主题诗的伟大与否

“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是爱情,“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也是爱情,同样的爱情不同的表达可以形成区别。“往后余生: 风雪是你,平淡是你; 清贫是你,荣华是你; 心底温柔是你, 目光所至也是你。”是爱情,“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也是爱情,同样的情感不同的内核也形成了区别。“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是夸姑娘,“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朱帘总不如。“也是夸姑娘,但是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背景和目的又有不同。
爱情是生活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但不是全部,单独拿爱情出来,不过是多巴胺的效果,但你要学会给爱情赋予不同的价值,加重它的效果。目的不同,附加不同,甚至表达不同都会造成明显的不同。

关于张枣等人诗文集中晦涩难懂的内容

这种就是故弄玄虚,忽悠不懂的人,可以不用管。张枣、陈先发、欧阳江河,都是一样的毛病。我当年也一样,买了本《黑池坝笔记》,像读佛经一样读,直到后来去了北京,遇到陈先发,他说他随便写的。

关于苏联的集体主义与美国的个人主义写作

因为在苏联,不集体主义就要被枪毙。在美国,不个人化就出版不了。

个人感受的诗、反映社会的诗、反映思考的诗、关于诗本身讨论的诗歌的优先级

没有优先级,真实是第一

关于乌青的“废话体”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是没错的,但任何时代,乌青都不会是主流,他只是抓住了消费主义的尾巴而已。

如果想进行更加直白话语的实验的话,有这种可能吗

有,当代在这条路上走的最成功的,参见布考斯基。

关于新诗风格

描写的是真实,现实的事情、经历、看到的东西,他表达的姿态是诗意、安静、洒脱的,内容又是带有主观的,富有思考、思想的。你买本诗刊会发现一半都在这么写,平淡真实安静不难,现在也很主流,但怎么写深刻,写出锋芒才是突破。

关于诗刊质量

八大诗刊都可以,其中前四刊质量是有保证的。诗刊,诗探索,扬子江,星星。诗歌月刊山珍海味和shi掺半,要有甄别。另外,八大刊之外,草堂和青春也还行。想订阅的话,包诗刊就好了,也不贵,如果在诗刊上发过,他们给你寄刊物的时候还会送点小礼物,定制版书签啥的。

关于作品见刊的难度

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就是个心态问题,多看多想,尽快从模仿进入自己的路,只要你有自己的风格了,很容易的。我所接触过的,一般从零开始到上国刊,平均就是两三年。我这有个小妹妹,开始写诗半年后就参加了十月诗会,一年不到就人民文学、诗刊、十月、星星发了个遍,今年还去了鲁院高研班学习,满打满算到现在写诗也不过四五年。多尝试,你不能写了一个觉得爽就不挪窝了,没准还有更爽的,找到了契合自己的,就深耕,挖掘出不一样的来,别信网上什么所谓文学世家,什么圈内垄断,那都是狐狸说的,越是大刊的编辑越注重发掘新人。

关于文字的诗意

如果只是那种老干部喜欢的啊啊啊,中老年妇女喜欢的汪国真鸡汤,知乎文青喜欢的堆砌和押韵,那的确很多诗都没有诗意,但如果把思维放开呢?暗面就没有诗意吗,生活的细节就没有诗意吗?还是某些人看不惯的,超出了他们腐朽的思维羊圈的就没有诗意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任何题材都是客观的,看你怎么去挖掘,任何说丑陋不能出好诗的,我都想送他去和波德莱尔聊聊,哪怕这些人天天挂在嘴边推崇的诗圣闻一多,我也想请他们大声朗诵《死水》。

本文谢绝转载或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