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二日
不知道是什么天气
前几天感觉又严重了,于是决定去医院看下病
下午上完课后赶去医院,挂号十五
然后进去,填表,带上一个不知道啥东西,测试,三百二十六
然后诊断为中度抑郁,但是心里想的却是:啊果然如此,我果然是抑郁了。之前还以为是每个人都会这样,或者是中二病犯了
照那个症状来看的话,高二我好像就抑郁了(智障脸),以前特别喜欢某篇里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觉得这大概就是人心灵的最高境界了,并以此为目标,结果突然有一天,感觉不到开心了,面对以前很生气的事也一点愤怒的感觉也没有了,又觉得还是快快乐乐,没心没肺的好,这算是失去的才是最珍贵,还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融入人世间呢?
不过又听说很多大佬(海子,梵高,朴树等)都有抑郁症,于是又有些慰藉。1
如果按这个症状来看,范仲淹是不是也抑郁了呢?
可能搞创作的都容易抑郁吧(除了我)
然后开药,医生说别担心不会很贵的,结果一看一百八十三可能对他们来说确实不算贵的药吧,但是我看完之后只感觉更抑郁了
回来又看到大佬的一篇
我骗了我自己。2
深有感触
我们总是想着向大佬学习,学习分镜,学习构图,学习如何用钢笔工具勾画形状层,蒙版遮罩,但是又总是厌恶自己做出来的东西,认为它们毫无存在的价值。
我之前以为,人是要嫌弃自己做出来的东西,才能进步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嫌弃自己的作品,然后学习,再嫌弃自己的作品,再学习的过程,所以我把以前发布的投稿全删掉了,虽是有些不舍,但时间久了,也愈发感觉到这样做的好处,让我彻底地抛开了播放量,粉丝数这些外物,专注于学习技术本身。
后来,才感觉到,创作者和作品的关系,不应该是这样的,而应该是母女,父子,血浓于水的关系,不管它怎样黑历史,终归是你创造了它,它也凝结着你的心血,只会厌恶自己作品的人,是不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的,创作者应该“爱”作品,视之为自己的子女,以打扮儿女的心,来创作,这样,作品才不只是图片,视频,文字的叠加,而是“爱”的集合。
爱于作品,就如灵魂于人,如果失去了灵魂,人剩下什么呢?又能剩下什么呢?不过是一堆泥肉罢了。创作者对作品的爱,是无关于技术的,即便是毫无技术力的纯碱3,创作者有没有用心,也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倾注了爱的作品,大到镜头的选取,背景音乐与画面的契合,小到不引人注意的画面装饰元素,某个区域的调色,都是经过考量,思考与选择的。
扯远了
国庆听的直播讲座里,大佬在讲构图,调色时也反复说:这只是我的个人想法,没必要全得和我一模一样,你觉得有点道理,就听一下,觉得还是自己的好,不听也行。
这又牵扯到一个问题了,到底是应该听自己的,还是应该听前辈的,我们常以为,前人的讲解,能帮助后人少走许多弯路,但是每个人喜欢,欣赏的美本身就不可能完全一样,甚至大相径庭。可能这个画面你觉得配上粉色调比较好,他觉得暗一点的更好,你觉得人物与背景这样很搭,而他觉得也许换个人物或者背景更好。
创作,究竟应该是很私人的事,还是开放的事呢?
之前听说,贫困山区的某个老汉,因为喜欢写作,数十年如一日地写小说,不可谓不热爱,不努力吧?但是文人是怎么评价的呢?“不用去看,肯定是不咋样的文章。”因为他一没较高的学历,二没前人指路,三无学习的书籍。
努力的方向错了,走一万步也只是别人前进一步的距离
不过若是上面三者都有了呢?现在我们获取上面三者的成本越来越低,在网上随便动动手指,就能搜到一大堆教程,群聊,书籍。但同时我们也容易失去自己,从一开始,就仿大佬的作品,仿着仿着,就容易失去了自我。莫言曾说:我以前很喜欢看×××和×××的小说4,但是后来我就不看了,为什么呢?因为我发现他们的作品太好,以至于让我不自觉地靠拢。
好的作品就像是黑洞,会把人不自觉地牵引进去,慢慢消除人的创造力,时间久了,也就只能成为一个制作机器了。
所以,听别人的,和听自己的,真是个很难的问题啊
顺便路过,留下一个足迹。
观大佬的所想,甚是惭愧
我一直把作品当作工具,是用来实现某种目的的:热度、展示或者是传递什么
(如果把作品当作子女的话,那和我一起生产的AE就是我老婆了?!女子!!我脱单了!)
另外抑郁和抑郁症还是不一样的,感觉抑郁抑郁挺好的(x
大佬过谦了,作品也可以是热度(只是我本人不太喜欢)、展示或者是传递什么的,不如说,本来的功能就是这样,很多人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不过是看法不同,也无高下之分(当然如果能展示心中的爱或是传递对原作品的喜欢,我会更加喜欢这样的作品的emmm)
这样看来我也早就抑郁了吧
emmmm那只是一个参考的症状,不过要是真的觉得自己有问题了也可以去做做测试表(网上很多),如果结果比较坏也可以去医院看一下
做了几个测试表,一个中度抑郁一个严重抑郁 hhhhh
我觉得可能有两个原因吧:得不到的初恋和被逼迫的生活
emmm大家都很难嘛